皖西為古代壽州、舒州轄境,唐宋以來盛產茶葉,這里所產的霍山黃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遠揚,為文人墨客廣為傳頌,留下文字記載頗多。而明朝以后,隨著炒青制法的出現,皖西一帶先后創制出大蘭花茶、小蘭花茶、綠大茶、綠小茶、黃大茶、黃小茶。大茶一般為一芽三、四葉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葉者,葉大梗長,炒焙方法大同小異;小茶為一芽一、二葉所制,又稱芽茶,多為貢品。關于這些“大茶”的制法和品質特點,古籍中難以尋蹤,而流傳于民間的鄉土口頭文學和神話倒是不少。但是隨著朝代變遷,也多自生自滅。
據古籍記載,明末“六安芽茶歲額三百斤”解納供貢,到清康熙年間,實際已增加到六百三十斤,其后也有增無減。這些史料間接地說明了,自明末以來,皖西茶葉生產發展較快,已成為我國長江以北的主要內銷茶產區,盛產大蘭花茶、綠大茶、黃大茶。
近50年以來,為適應茶葉外銷市場的需要,大茶產區遂改制“霍紅”、“舒綠”,但仍保留一定數量的黃大茶、綠大茶生產,以滿足內銷市場的需求。
明代許次紓《茶疏》記載:“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實產霍山縣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陜人皆用之。南方謂其能消垢膩、去積滯,亦共寶愛。顧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鐺火薪焙炒,未及出釜,業已焦枯,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黃萎,僅供下食,奚堪品斗。”這段記述與現時黃大茶大致相似。焦味和悶黃,正是黃大茶的品質特征和制法特點。可見黃大茶至少有四百多年歷史了。據《霍山縣志》載:霍山“茶葉遠銷蘇州、京都、山西、山東、張家口和東北一帶。”這與現今黃大茶銷區亦差不多。
皖西黃大茶為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所產,與上述地區毗鄰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和固始、安徽潛山等地,過去也曾有少量生產。品質最佳者,當數霍山縣大化坪、漫水河,金寨縣燕子河一帶所產。這里地處大別山北麓的腹地,是我國東部茶葉產區的北緣。因有高山屏障,水熱條件較好,生態環境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