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渚紫筍是我國著名的上品貢茶。自唐朝廣德年間開始進貢,至明朝洪武八年“罷貢”為止,前后歷時600余年。1979年當地再試制,被評為部級或省級優質名茶。
顧渚紫筍產于浙江省長興縣的顧渚山,又名“湖州紫筍”。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湖州刺史便在顧渚山側的虎頭巖設立貢茶院,由州官監制。紫筍茶進貢數量不斷增加。為了確保貢茶質量,每年立春過后,官員即要進山,督采、督制、督運,直至谷雨,貢茶焙制完畢才離山。皇宮還規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須在清明前十天起程,由陸路快馬運送,限清明節前運到京城長安〈今西安〉,用來在清明節祭祀宗廟。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這是唐代詩人張文規對當時紫筍茶進貢情景的生動描述。說明湖州顧渚紫筍茶,皇帝特別喜愛,一聽到紫筍茶已經運到宮中的消息,宮女們便立即要向正在“尋春半醉”的皇帝稟報。
唐代采制紫筍茶的盛況,像鬧元宵一樣熱鬧。顧渚山頭人山人海,相傳當時山谷制茶工匠多達千余人,采茶工竟達三萬余人,忙碌整整一個月,才焙造完畢。
顧渚紫筍茶的品質如何好,唐代詩人錢起這樣夸它:比流霞山仙酒還好,飲過以后,俗食全消。白居易在蘇州做官時,夜聞賈常州與崔湖州在顧渚山上的境會亭茶宴,曾寄詩一首:“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前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明未清初開始,紫筍茶逐漸消失。到20世紀40年代,顧清山區的茶園大半荒蕪凋藩,紫筍茶亦停產失傳。70年代末才恢復紫筍名茶生產。紫筍茶加工工藝分為殺青、炒干整形、烘焙三道工序。該茶系半炒烘類型,既用鍋妙,又用烘焙,其外形緊結,完整,香氣馥郁,湯色清澈,茶味鮮醇,回味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