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術(shù)發(fā)展創(chuàng)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后曾斷產(chǎn),1956年方恢復生產(chǎn);鹎嗟臑商貏e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干技術(shù)無法相比的;火青制造技術(shù)之精華在于炭火烚干。古有詩云:“摘來嶺上白云賒,夜烚風前處士家,三月報殘春末頭,東園讒說鍛梅花”。涌溪火青采制工藝獨特,茶樹品種要求為當?shù)氐闹行土~種。有人推斷,“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術(shù)發(fā)展創(chuàng)制而成。目前屯綠產(chǎn)區(qū)仍稱“炒干”為“烚(音xia)干”。
涌溪火青傳統(tǒng)制作工藝為手工操作,鮮葉經(jīng)揀剔攤放以不超過6小時為佳,當天鮮葉當天制完。火青制造工序分殺青、揉捻、炒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工序。全程約20—22小時左右。
殺青
用直徑46厘米的桶鍋,鍋溫140—160℃左右,投葉量1.5—2公斤殺青時間6—7分鐘,殺青程度要掌握適當偏嫩,殺青葉不能有泡點和焦邊。出鍋后抖散水汽,及時揉捻。
揉捻
雙手輕輕團揉,用力不宜過重,達到初步成條和擠出部分茶汁即可。
炒頭坯
炒頭坯用桶鍋,鍋溫100—110℃,投葉量為0.8公斤左右揉捻葉,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鍋復揉,繼續(xù)炒二坯。
炒二坯
鍋溫80—85℃,每鍋投入復揉葉1—1.5公斤,慢慢炒烚做形,多炒少抖,至茶葉彎卷,形成蝦形,即可出鍋。攤涼3—5小時左右,即可掰老鍋。
掰老鍋
涌溪火青制作之精華在于低溫炭火烚(音xia)干,在涌溪火青的加工工序中稱之為“掰老鍋”,其鍋溫之低,動作之輕,時間之長(十二~十四小時)是任何炒青綠茶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這是最關(guān)鍵的工序。開始時鍋溫55℃左右,隨后慢慢下降到40℃左右。為保證供熱穩(wěn)定,要求用木炭作燃料。投葉量開始每鍋4—5公斤,中間進行二次并鍋,以利做到緊外形。全程時間約10—12小時。全憑雙手操作,使茶葉在鍋內(nèi)壓、擠、推、滾、翻、轉(zhuǎn)、烚炒動作宜輕,防止茸毛脫落,烚炒次數(shù)宜少,開始每分鐘10余次,隨后減少到每分鐘5—6次。烚炒溫度之低、時間之長、投葉之多、速度之慢、動作之輕,均為炒青類綠茶之最,可謂名符其實的“低溫長烚”。烚炒到含水率7%,顆粒成形,表面光滑,色澤綠潤,即可出鍋。而并鍋后一鍋茶葉量都在10公斤以上,達10—20公斤,需鮮葉40公斤以上。出鍋前半小時適當提高鍋溫,以發(fā)展香氣。
分篩
成茶用手篩“撩頭挫腳”后,即為正品火青。該手工工藝制作的傳統(tǒng)火青品質(zhì)特征之一是“湯色杏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