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是我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斗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安溪產茶始于1725,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在宋.元時期,鐵觀音產地安溪不論是寺觀或農家均已產茶。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峰,出云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到明代產茶稍盛,明嘉靖《安溪縣志》有“茶,龍涓,崇信(今龍涓,西坪,蘆田)出者多”。“常樂.崇善等里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武夷從唐朝起生產蒸青團茶,明末罷貢茶之后,茶農積歷代制茶經驗的精髓,創制了武夷巖茶。清初,安溪茶業迅速發展,相繼發現了黃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葉烏龍等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這些品種的發現,使得安溪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清代名僧釋超全有“溪茶遂仿巖茶制,先炒后焙不爭差”的詩句,這說明清代時已有溪茶生產,安溪茶農創制了烏龍茶。鐵觀音屬于什么茶,烏龍茶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屬于半發酵茶類,是我國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之一。烏龍茶采制工藝的誕生,是對我國傳統制茶工藝的又一重大革新。安溪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韻味和超群的品質備受青睞。
鐵觀音屬于烏龍茶類,是烏龍茶的代表。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間,當時安溪茶農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制茶品質為最優。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采用鐵觀音良種芽葉制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問世后,迅速傳播到周邊的虎邱.大坪.龍涓.蘆田.尚卿.長坑等鄉鎮,因其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制。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臺灣木柵區。并先后傳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華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縣和廣東等省。這一時期,安溪烏龍茶生產技術也不斷向海外廣泛傳播,鐵觀音等優質名茶聲譽日增。
清末,臺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連橫在《劍花室詩集》中,曾以“茶”為題做詩22首,其之七為:安溪競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樨心。
安溪茶最為著名的“四大名旦”是鐵觀音,黃金桂,本山和毛蟹。鐵觀音功效其中,鐵觀音聞名海內外,被視為烏龍茶中的極品,且躋身于中國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韻長,醇厚甘鮮,品格超凡而馳名中外。
新中國成立后,安溪茶業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特別是其生產了烏龍茶中的珍品鐵觀音,奠定了安溪作為中國名茶之鄉的地位。
改革開放后,在安溪人不懈的努力下,茶業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了安溪縣支柱產業和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