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明高濂《四時幽賞錄》“龍井茶,虎跑水”,這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杭州西湖的雙絕。好茶好水,為美麗的西湖增添了光彩,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詩句。西湖龍井茶就產(chǎn)在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歷史悠久。早在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就記述有天竺和靈隱兩寺產(chǎn)茶。
到了宋代,上天竺香林洞產(chǎn)的香林茶、寶云洞產(chǎn)的寶云茶和下天竺白云峰產(chǎn)的白云茶,已列為貢品。宋代詩人蘇東坡在詩中就有關于白茶的吟詠:“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于若瀛《弗告堂集.龍井茶歌》云:“西湖之西開龍井,煙霞正接南山嶺。飛流密泊寫幽壑,石磷引曲片云冷。拄枝錄源到上方,松枝半落澄潭靜,銅餅試取烹新茶,濤起龍團沸谷芽。中頂無須優(yōu)獸跡,湖山豈懼固金沙。漫道白芽雙井嫩,未必紅泥方印嘉。世人品茶未嘗見,但說天池與陽羨。豈知新茗煮新泉,團黃分列浮甌面。二槍浪自附三篇,一串應輸錢五萬。”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說:“杭之龍泓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龍井為泉名,古稱龍泓,位于1700多年前的老龍井寺右側。傳說明正德年間掘井時,從井底挖掘出一塊大石頭,形如游龍,故名龍井。老龍井寺是五代乾祐二年(公元949年)興建的,稱為“報國看經(jīng)院”,宋代封為“壽圣院”,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改稱“廣福院”,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辨才僧自天竺寺歸老于引,便親自經(jīng)營,寺院大有起色,招徠許多游客,龍井茶也因此聞名于世。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也載:“老龍井有水一泓,寒壁異常,泯泯叢薄間,幽僻清奧香出塵,寰岫壑縈回,西湖已不可復睹矣。其地產(chǎn)茶為兩絕品,郡志寶山、香林、白云諸茶乃在靈竺葛嶺之間,未若龍井之清馥雋永也”。明代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亦云:“今武林諸泉,惟龍泓入品,而茶亦以龍泓山為最。”明代屠隆詩云:“采取龍井茶,還烹龍井水,……茶經(jīng)水品兩是佳。”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創(chuàng)設“行宮”,把龍井茶列為“貢茶”。另據(jù)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龍井峰山下胡公廟品飲龍井茶,飲后贊不絕口,興之所至,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如今仍生機盎然,供游人觀賞。
清代陸次之《湖71雜記》記述:“龍井,泉從龍中瀉出,水在池內(nèi),其氣恬然,若游人注視久之,忽爾波瀾涌起。其地產(chǎn)茶,作豆花香,與香林、寶云、石人塢、乘云亭者絕異,采于谷雨前者尤佳。”
西湖龍井茶集中產(chǎn)地獅峰山、梅家塢、翁家山、云棲、虎跑、靈隱等地,處處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園就處在云霧繚繞、濃蔭籠罩之中。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節(jié),細雨蒙蒙,溪澗常流。土壤深厚,多為沙質(zhì)壤土,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所說的“礫者上”,正與優(yōu)良品質(zhì)的龍井茶生于砂壤土相吻合。龍井茶區(qū)的茶樹品種,芽葉柔嫩而細小,富含氨基酸與多種維生素。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優(yōu)良品種,為龍井茶優(yōu)良品質(zhì)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龍井茶的采制技術相當考察。龍井茶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歷來龍井茶采摘以早為貴,茶農(nóng)常說:“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明代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曾有“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說明高級龍井茶向來就強調(diào)要早采。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龍井茶品質(zhì)最佳,稱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質(zhì)尚好,稱雨前茶。另外龍井茶的采摘十分強調(diào)細嫩和完整。只采一個嫩芽的稱“蓮心”;采一芽一葉,葉似旗,芽似槍,稱“旗槍”;采一芽二葉初展的,葉形卷如雀舌,稱“雀舌”。通常制造1公斤特級龍井茶,需要采摘7—8萬個細嫩芽葉,其采摘標準是完整的一芽一葉,芽長于葉,芽葉全長約1.5厘米。龍井茶區(qū)的茶農(nóng),每到龍井茶采摘季節(jié),綠色的茶山上幾乎天天可以見到三五成群的采茶姑娘,身挎茶簍,用熟練的雙手像雞啄米似地采摘著細姨的龍井茶。長期以來,形成的及時分批采摘制度已經(jīng)代代相傳,習慣于按標準采大留小,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幾天必采一次,因此全年茶葉生產(chǎn)季節(jié)中要采摘30批左右,采摘次數(shù)之多是龍井茶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