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水仙原產于廣東省潮安縣鳳凰山區。傳說南宋末年,宋帝趙景南下潮汕,路經鳳凰山區烏際山,日甚渴,侍從們采下一種葉尖似鳥嘴的樹葉加以烹制,飲之止咳生津,立奏奇效。從此廣為栽植,稱為“宋種”,迄今已有900余年歷史。現在烏煉山尚存有300~400年老茶樹,被稱為宋種后代,最大一株名“大葉香”,樹高5~8米,寬7.3米,莖粗34厘米,有5個分枝。
鳳凰水仙品種分布于廣東潮安、饒平、豐順、焦嶺、平遠等縣,為有性群體,小喬木型,主于粗,分枝粗壯較疏,較直立或半開展。大部分植株分校離地約20~40厘米,葉多水平略向上著生。葉型大,呈長橢圓形或橢圓形,多數平展或略向葉面卷,色澤綠,有油光,或淡綠欠油光,先端多突尖,葉尖下垂,略似鳥嘴,因此當地農民稱之為“烏嘴茶”,葉的鋸齒淺疏尚明,嫩芽梢多淡綠而少毫。從葉片結構看,鳳凰水仙比福建水仙品種更接近于野生型,抗逆性強。
植株較高大,樹姿較直立,分枝較稀。葉片呈稍上斜狀著生。葉長橢圓或橢圓形,葉面較平,葉身稍內折。春茶3月下旬萌發,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中旬,百芽重86.2克,芽葉肥壯,少茸毛,淡綠色。結實力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