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戲劇事業發展,戲劇舞臺上也出現了一批以茶事、茶館為背景的話劇與電影,著名的有老舍先生的《茶館》、《嘉鵲茶歌》等。
《茶館》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力作,全劇以舊時北京裕泰茶館為場地,通過茶館在先生不同三個時代的興衰及劇中人物的遭遇,揭露了舊中國的腐敗和黑暗。此話劇在國內久演不衰,在巴黎獻演以后,還轟動了法國和整個西歐。同時,茶在世界各國的戲劇中,也早已有反映。例如1692年英國劇作家索遜在《妻的寬恕》一劇中,就特地插進了茶會的場面。英國劇作《雙重買賣人》和《七副面具下的愛》,也都有不少飲茶及有關茶事的情節。
再如荷蘭1701年就上演的《茶迷貴婦人》,至今在歐洲有些國家,仍作為古典戲出現在舞臺上。至于東鄰日本,在他們的影視中,飲茶、茶道的情節,隨處可見,還創作了《吟公主》這樣以茶道為主要線索的電影。
《吟公主》講的日本茶道示師千利休反對權貴豐臣秀吉黷武擴張,最后以身殉道的故事。其主要宣傳的,也即是要人們熱愛平和、尊長敬友和清心寡欲的所謂“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