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歷史上的“供春”是紫砂工藝歷史上第一個被記載下名字的大師傅。其后數百年間,紫砂壺的制作及裝飾手法被許多大師不斷改進創新,成為了茶具中的王者。擁躉上及皇室貴胄,下至草根階層。而從它成為茶具界佼佼者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紫砂壺不僅有使用的價值,還有收藏的價值。
今天我們千龍品牌欄目組走訪了既是行家又是古玩愛好者—盛世騰龍茶具公司林先生;我們聽聽林先生是如何對紫砂壺賞識和闡述的!
收藏家林先生說,雖然現時許多物品都進入機械化大生產時代,但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壺在玩家心中卻牢固占據著一席之位。是什么原因讓玩家對此趨之若鶩?
首先因為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壺是非批量生產,所以幾乎是獨一無二的,每把壺只有一個壺蓋與之相匹配。其次,全手工壺能反映出制作者當時的藝術領悟能力、篆刻能力等,玩家可在使用、賞玩過程中領悟制壺者的構思意境。再次由于全手工制壺法的使用日漸稀少,精品也逐年減少,從物以稀為貴的角度考慮,全手工制的壺更是升值潛力無限!
其中半手工模具成型法和注漿成型法現時雖被廣泛使用,但它們除使用功能外,其余方面均不如全手工壺。
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交待清楚與流暢。尚須審視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藝水準。
泥:紫砂壺獨特之處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性。所以評估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先在于其用泥的品質。雖然泥色的變化,只給人帶來視覺感官的差異,與其使用的功能無關。就使用的習慣而言,紫砂壺通過不斷地撫摸,透過手感的舒服,則可達到愉悅心靈的效果。好的紫砂泥應具有“色不艷、質不膩”的顯著特性。所以,選購紫砂壺應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慮。
形: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樣式。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其間蘊藏了豐富多彩的完美器形,匯集了歷代藝人的創作智慧和心血結晶,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贊譽。至于選擇何種形狀樣式的壺為佳,則因各人心理需求的不同,很難論定。不過,因紫砂壺屬于整個茶文化組成的部分,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應屬茶道所追求的。“滌凈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古拙素雅”與茶道文化的意境最是融洽,所以紫砂壺的造型考量應以能表現“古拙”氣氛的為優選。
款:即壺的款識。紫砂壺的署款,素來非常講究,它不同于一般作品的自屬圖章戳記式的格局。因壺藝的韻致格調和書法繪畫藝術同傳,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鑒賞紫砂壺款有兩個意義:一是鑒別壺的作者是誰;一是欣賞鐫刻的詩詞書畫及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壺的裝飾藝術結合了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特點。所以欣賞一把紫砂壺,除講究泥料、造型及制作技藝之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給每一位壺藝愛好者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功:是指壺藝的功能美,有別于實用功能的特點。一些紫砂藝人的創新作品,徒講造型的形式美,卻忽視了功能為用的美。還有些藝人自己不飲茶,所以對飲茶習慣知之甚少,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紫砂壺功能的發揮,在泡茶、品茗的使用過程中,有的紫砂壺已然出現“中看不中用”的重大缺失。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謹及出水流暢四個方面。按目前家庭飲茶習慣,一般三至五人聚飲,宜采用容量350亳升為佳,無論手拿手提都只需舉手之勞,所以人稱“一手壺”。
最后林先生說:一件上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制作技巧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的適合,裝飾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說壺藝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夠發抒藝術的語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夠陶冶性情,啟迪心靈,給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藝術感受。誠如已故紫砂大師顧景舟所說,總之,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態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眾多紫砂壺中,如何挑選到一把好壺,豈只是紫砂新生的難題,對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樣也是一個嚴肅的課題。紫砂壺既是注重功能性的實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賞的藝術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壺應在實用性、工藝性和藝術性要三方面獲得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