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起源于秦漢時期的渠江黑茶薄片,黑茶薄片呈形狀不一的扁平薄片狀,源于安化縣渠江鎮,黑茶薄片又稱為黑茶宗祖薄片,民間相傳為張良所造,俗稱“張良薄片”。漢代時黑茶薄片成為皇家貢茶,稱之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安化縣志和黑茶史料中記載唐皇以產地賜名,稱之為“渠江薄片”。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私茶。”安化黑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工藝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場的征購,這一原產地在安化山區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紀之初璧現,并風靡廣東及東南亞市場。其聲譽之盛,已不亞于當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權威的臺灣茶書譽為“茶文化的經典,茶葉歷史的濃縮,茶中的極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紀)參照四川烏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進,制成黑茶。烏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炒青(鍋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葉氣,滋味醇和,有松煙香,更受西北各少數民族的歡迎。當時,西藏喇嘛常至京師禮佛朝貢,邀請賞賜。回藏時,明朝廷賞給許多禮物,其中茶葉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倉撥給,但喇嘛們卻繞道湖廣收賣私茶。湖廣黑茶最合他們的口味,而黑茶主產于安化一帶,后統稱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制作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據考證,1368年朱元璋犒賞立下大功的安化茶商,御賜代表皇家尊榮的“九”字符,賜號該三十九人組成的安化黑茶商隊“三十九鋪”。經過歷代茶商傳承、演變,1568年第一家“三十九鋪茶館”正式在京成立;后在晉商的推動下,“三十九鋪”開始在京盛行。明清兩代是安化黑茶發展的黃金期,三十九鋪等一批安化茶鋪也走向無比輝煌,號稱“十里一鋪,黑茶傳奇”的茶業盛世由此開啟。
安化黑茶至晚產于15世紀后期,通常經由湖北運銷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濃厚醇和,且量多價廉,西北那些領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購私販。從明至清,茶葉都屬于朝廷的“計劃供應商品”,而四川茶、漢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點生產商品”,利厚暢銷的安化黑茶很快讓漢茶和川茶市場冷落,產銷蕭條。明朝萬歷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僑為湖南茶葉在奏本中打架,一個要求朝廷頒令禁運,免妨茶法馬政;另一個認為湖南茶對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經戶部裁定,報請皇帝批準:自后銷西北的引茶,以漢、川茶為主,湖南茶為輔。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