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珠茶的形成有著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早在宋代,當其他茶區還是沿襲團餅茶制法時,平水茶區已是不團不餅,改用炒青制法了。陸游在他那首吟贊日鑄茶的《安國院試茶》詩后注云:“日鑄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曰蒼鷹爪,則撮泡矣。”這是一條有很重要史料價值的詩注,從中可知,在800年前陸游那個時代,平水茶區已出現了類似現今的炒青散茶,采取了與今人相仿的用開水沖泡飲用的方法。由于炒青制法歷史悠久,茶農摸索出一整套掬、挪、撒、扇、炒等工藝和收藏方法,使日鑄茶的內在品質得以充分發揮。大約到了清代,平水茶區的炒制方法又有新的改變,即產生了珠茶制法,制成的茶葉揉成一團,外形成顆粒狀,細圓緊結,宛如珍珠,故名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