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茶對于茶農來說,其實并不遙遠。安溪蓬萊美濱村茶農劉錦順開動腦筋,3項小革新一年多賺50多萬元。如今他的事跡在安溪傳為佳話,鼓舞許多茶農向他學習看齊。
引水上山 旱澇保收
劉錦順原是一名商人,2003年棄商從農,投資80多萬元開墾200多畝茶園。與眾不同的是,在這80多萬元的投資中,用于自動節水灌溉設施建設的費用,就占25%。
他介紹,茶園開在半山腰,水利是一個重要問題,為此他在山腳下打造機井,在山頂建造蓄水池,通過鋪設水管,把水源引到茶園任一角落,并裝上自動感應裝置,使抽水、蓄水、澆灌完全自動化,無論旱澇都能保障供水。
僅此革新,去年老劉節省勞力開支,茶葉優質豐產,兩項合計增收35萬元左右。
錯時育茶 錯峰采茶
老劉有從商歷練,凡事愛動腦筋。他盤算200畝茶園遇茶季采摘高峰期,30名采茶工也要20天才能完成采茶,不僅錯失采茶最佳季節,而且采茶工緊缺,費用較高不說,延誤時機茶青老了,茶質下降損失更大。
為此老劉將200畝茶園劃分成4個片區,通過輪流澆灌、錯時修剪等措施,使茶樹生長期錯開,F在每當茶季采摘期到來,老劉的200畝茶園,實際上變成生長期有先有后的4個片區,每個片區只需10多名工人,一周時間通過輪番采摘,既可保證茶青鮮嫩恰到好處,又無須興師動眾,耗費大量勞力。
據稱,這一項小革新,每斤茶青可多賣一兩元錢,一年8萬斤茶青可多賣10多萬元。
一頭“鐵牛” 頂上八勞力
劉錦順不僅動腦筋多收益,還舍得花錢買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他的茶場就有一臺茶園土壤翻松機,測算其效率,相當于8個強壯的勞動力。
老劉介紹說,他買這臺土壤翻松機,一次投入1萬多元。每年為200畝茶園翻土一次,等于節省8個勞力投入,兩年就收回1萬多元成本,第3年起每年就可多賺5000多元。
對于茶產業提升年,劉錦順以自己的實踐為例說,科技強茶是提高茶業效益的可靠渠道。他說只要肯動腦筋,多想辦法竅門,茶農即使勢單力薄,仍然可以從科技應用中得到好處,仍然可以成為科技強茶的主體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