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屬再加工茶,是國家主要特種茶之一。花茶在閩東的生產歷史不上百年。花茶窨制是根據茶葉吸香、鮮花吐香的特點,將兩者結合,相互拌和,在適宜的吸香、吐香環境技術條件下,使茶坯充分吸收花香而制成花茶。
清光緒年間(187~1908年),寧德茶商開始在金涵種植玉蘭、茉莉試驗窨制花茶。宣統二年(191年),寧德“一團春”茶行試制玉蘭片花茶獲得成功。民國4年(191年),玉蘭片花茶參加巴拿馬國際萬國商品博覽會展出,獲得好評。抗日戰爭時期,海口封鎖,花茶隨之停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閩東花茶生產恢復。60年代,寧德茶場率先恢復傳統花茶生產工藝,開始生產少量茉莉花茶。爾后,閩東各縣添置窨花制茶設備,產量逐年上升。
閩東花茶基本上是茉莉烘青。一般選取首春優質精制烘青綠茶或茶坯,采用初伏至中伏晴的茉莉花為原料,再配以相應的工藝窨制而成的既有茶香、又有花香的優質香型茶。
閩東花茶加工的傳統工藝是:原料處理包括茶坯復火冷卻,茉莉花的采收與護養一茶與花的拌和、窨制→通風散熱→起花和復火干燥→轉窨或提花。閩東茶區窨花均用手工窨制.有地窨,囤窨箱窨等幾種方法,工序繁雜,每次一層花、一層茶,堆積6~7層,需經4一5個小時方倒出通風,混和后又堆積數小時,然后篩出花渣再行烘焙,而沒再轉窨或提花。70年代以后,引進新技術、新設備,花茶制作逐步實現機械化。至80年代,區內花茶產量占全省花茶總產量的一半,外貿花茶出口量占全省花茶出口總量的6O%。1982年,寧德茶廠生產的天山銀毫茉莉花茶特級茉莉花茶在全國花茶優質品評選中均名列榜首。
1985年,福鼎茶廠生產的大姥銀毫茉莉花茶,福安茶廠生產的超級、特級及一級茉莉花茶、寧德茶廠生產的天山明毫、天山銀毫茉莉花茶以及福鼎太姥香云茉莉花茶均獲得省優產品稱號。1986年,壽寧茶廠生產的福壽銀毫茉莉花茶榮獲國家輕工部優質獎。至1992年,福鼎、寧德等地茶廠均采用窨制機械如流動式窨花機、箱式窨花機及全程自動化的窨制聯合機等,大大減輕制茶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