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精制加工始于清代,當時所產茶葉多為珠茶,精制亦僅有珠茶一種茶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其余茶類產量的增長,又先后現現越紅工夫茶、紅碎茶、烘青、眉茶等茶類的精制加工廠。
盡管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征差異很大,但其精制加工機械與加工工藝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
茶葉精制加工機械主要有:烘干機、炒車機、圓篩機(包括平面圓篩機和滾筒圓篩機)、抖篩機、切茶機、風選機(有送風式和吸風式兩種)、揀梗機、飄篩機、勻堆裝箱機等。
各類茶葉的精制加工由以下工序中的幾種組成。
復火:即將茶葉在烘干機上烘焙,以降低含水量,提高干燥度。
滾條:用于眉茶加工,作用是滾緊條索。
分篩:用圓篩機初步分清茶葉長短或珠茶的顆粒粗細,分出頭子茶,割出茶末、茶灰。
撩篩:在分篩的基礎上,用圓篩機使茶葉長短、顆粒粗細達到勻齊。有時需反復幾次,分別稱毛撩、凈撩等。
抖篩:用抖篩機分別茶葉粗細、套出粗頭,抽去較細的筋梗。有時茶葉加工要抖篩幾次,分別稱毛抖、凈抖等。
切茶:用切茶機將粗大的茶葉切碎,使之符合成品茶的規格要求。
補火:作用是使茶葉含水量適度,透發香氣、增濃滋味;或者有利于提高揀梗效率。
揀剔:用機械或手工揀除茶梗、筋、樸及非茶類夾雜物。
風扇:作用是劃分茶葉級別,并扇去黃片毛衣等輕飄茶葉和夾雜物。加工時需風扇2-3次,分別稱毛扇、凈扇、清風等。
車色:用于珠茶和眉茶,作用是使茶葉條索緊結或顆粒圓結,并使茶葉色澤綠潤“起霜”。
飄篩:用機械或手工分別茶葉輕重,剔除茶葉中的毛衣、梗皮等。
勻堆裝箱:將各種篩號茶按成品茶的質量要求,按比例混合后攪拌均勻,再定量裝入茶箱或茶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