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千姿百態的茶類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經歷了咀嚼鮮葉、生煮羹飲、曬干收藏、蒸青做餅、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紅茶等多種茶類的發展過程。茶葉加工是茶葉初制、精制的總稱。將茶樹的鮮葉經過工藝處理后,制成不同茶類的毛茶,即半成品茶,稱為茶葉初制;將毛茶做進一步工藝處理,成為規格化、系列化的精制茶,即成品茶,稱為茶葉精制。
我國是茶樹原產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茶類繁多,品質特異,馳名中外,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一定地位。2005年,中國茶園面積約1428.75萬畝,約占全球茶園面積的36%,我國茶區分布廣闊,遍及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1005個縣(市)。茶葉生產是山區農業生產的重要內容,發展茶葉生產同提高山區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
廣東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東漢年間(25~220年),廣東開始利用茶葉,17世紀前后,廣東有烘青和炒青綠茶的記載。19世紀相繼出現土青茶、綠茶、烏龍茶、黑茶、花茶和工夫紅茶,形成比較完善的手工制茶工藝;新中國成立后,廣東制茶工藝不斷改進完善,研究開發出紅茶(紅碎茶、工夫紅茶、荔枝紅茶)、綠茶(炒青、烘青、蒸青)、烏龍茶(包括單叢水仙、大葉奇蘭、色種、鐵觀音和烏龍)、黑茶(廣東老茶、廣東普洱茶、六堡茶、茯磚茶、陳香茶)、花茶(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玫瑰紅茶)、黃茶(廣東大葉青)和白茶七大茶類齊全的茶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