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紅、桐柏紅、函谷紅,從去年開始,本不產紅茶的中原大地掀起了一陣陣紅茶風暴。在這場席卷河南、輻射全國的紅色風暴中,茶農、茶商、茶城開發商,甚至搞文化的影視制作公司,都賺了“票子”、有了面子,找到了發展路子。而在利益驅動下,中原紅茶的全產業鏈條也浮出水面。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原紅茶“從無到有”的過程,省委書記盧展工的“妙手烹制”,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席卷綠城的紅色風暴
去年10月12日,隨著信陽市委書記王鐵熱情的推介,河南茶葉新品信陽紅正式登陸綠城。業內驚呼“紅色風暴”來了。9月16日,又一輪紅色風暴襲來,三門峽市委書記楊樹平繼王鐵之后,再當茶葉推銷員,談茶論道,為三門峽函谷紅茶鼓勁兒。
在這兩次聲勢浩大的紅茶風暴中,綠城鄭州還經歷了兩次“紅色”洗禮:今年7月6日,南陽市政府在鄭州舉行“桐柏紅”紅茶推介會。南陽市副市長姚龍其說,“桐柏紅”紅茶的成功上市,使桐柏茶實現了由綠變紅的華麗轉身,豐富了南陽的茶業種類。而今年8月28日,由鄭州會善清友軒多年潛心研制的高端紅茶新品“紫方袍”正式面市。“紫方袍”是采用福建武夷山的優質茶葉,結合嵩岳地區古老、傳統的炮制工藝制成的優質紅茶。
作為業內人士,鄭州宏承號素茶創始人郭力笑稱,他在鄭州一年中經歷了4次紅色洗禮,重慶的同行打趣地說:“河南茶商也在唱“紅歌”,且“紅歌”也紅動中國。”
郭力說,河南本不產紅茶,在盧書記的妙手烹制下,從無到有,一個新興產業就此誕生。
小茶葉的大民生
據推測,我國在17世紀時,已經開始制作紅茶,最先出現的是福建小種紅茶,18世紀中期在福建又演變產生功夫紅茶。在盧書記的統籌運作下,如今福建特產“南茶北伐”在中原開出奇葩。
福建九拓茶葉公司董事長鄭亦生認為,“南茶北伐”,河南的地方政府和九拓公司是雙贏。茶產業加工鏈條長、輻射面大、帶動力強,具有較高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到信陽視察時說,信陽可以嘗試創新茶葉產品,開發信陽紅茶加工,加大夏秋茶采摘力度,增加群眾收入。
在盧書記的牽線搭橋下,九拓公司北上,去年4月13日,經過數十次的實驗,信陽紅茶誕生。去年4月26日,信陽茶葉節前夕,盧展工與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劉楓一行,訪問信陽。高興之余,盧展工給新研發的紅茶起了一個厚重而響亮的名字“信陽紅”。
信陽市茶產業辦公室副主任夏國宗稱:2010年整體上信陽茶農約多出19億元的收入。三門峽市委書記楊樹平稱,三門峽函谷紅茶研發成功,一年將為茶農增收30億元。
來自河南省產業協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茶葉總產量4.2萬噸,居全國第11位,茶葉總產值達到8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