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不僅才情過人,還是一個性情中人,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這性格的豪放、灑脫固然是因為詩人本性的不羈,但也跟他平生愛茶近禪有關(guān)。
蘇東坡對茶的熱愛、了解,從他的詩中就可以看出,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這首短詩中透露了許多信息:首先,蘇軾精研佛經(jīng),對《維摩詰經(jīng)》中的典故如數(shù)家珍;其次,蘇軾對茶的特性非常熟悉,不僅以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七碗茶詩”用典,并懂得以茶湯來療病。
蘇軾愛好佛學(xué),更喜歡跟有德有才的僧人們討論禪法,他與許多僧人相交甚篤,比如著名的佛印和尚。他在杭州任職期間,更是與當(dāng)?shù)卦S多詩僧、茶僧詩茶唱酬,尤其是他與詩僧道潛、晚年隱居的僧人辯才的交往,更是在茶史中傳為佳話。
這年春天,蘇轍在川蜀家中收到兄長寄自杭州的信箋,邀他去江南踏青,遂帶了名茶欣然前往。
蘇軾、蘇轍一行人攜家眷來到杭州郊外,酒酣飯飽。蘇軾摸著肚子問道:“子由,你帶來的茶呢?快拿出來與我們消消食罷。”
蘇轍忙從僮兒一直沒離手的一只小箱里拿出一個官窯的粉盒,里面裝的正是上好的茶粉。蘇軾接過瓷盒,打開一嗅,搖頭道:“可惜,可惜,此茶在路中受了潮。”
蘇轍聞言很是失望,蘇軾卻道:“無妨,無妨,此茶用松煙再制風(fēng)味更佳!這附近山中恰有一位僧人,我遣小僮去向他祈些茶來。”便命小僮去山中,小僮道:“好沒來由地討茶,我如何開口呢?老爺好歹書一封字讓我交給住持啊。”蘇軾微笑道:“不用,你只需戴上草帽去便可!”小僮依言裝扮,自去山中不提。
蘇轍向蘇軾道:“這山中住著的不知是哪位高僧,竟能明白兄長的用意?”蘇軾笑道:“是那辯才和尚。”
二人正談笑間,小僮捧著一只瓷瓶回來,撓著頭說“怪了”,蘇軾笑問:“怪從何來?”小僮道:“我進了寺門,才看到辯才大師,還沒言語呢,他就笑著問我,‘可是你家大人向我借茶不是?’然后就進門拿了這瓶茶給我。老爺,是你們事先約好的吧?”
蘇軾撫髯笑道:“這是你看不懂我們打的啞謎罷了!”書童忍不住道:“大老爺,你快跟我們說說吧,我都快急死了!”
蘇軾道:“你瞧他腳上穿著雙木屐,中間是個‘人’,戴著草帽,這一‘艸’,一‘人’,一‘木’,不就是‘茶’字嘛!”眾人恍然大悟,齊夸辯才和尚的智慧與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