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比春天到來的腳步更快、更叫人猝不及防的是兼顧品茗休閑、聽曲賞戲的天津傳統茶館的迅速走紅。茶館火了,相聲火了,評書、墜子、大鼓等的日子都好過了。
陽春三月,記者來到位于天津估衣街的謙祥益文苑茶藝樓。這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舊式茶館的特征:高聳的青灰門樓、大紅色門窗、門簾,門內擺著兩塊一百多年前比利時的大鏡子,加上講究的書畫、楹聯和茶室、茶具,樓上、樓下二、三百個座位,座無虛席。臺上演員說、噱、彈、唱精益求精;臺下觀眾時而斂聲屏氣,時而擊節叫好,如醉如癡。
一位曲迷告訴記者:"兩年前我就開始在這里聽曲,每周至少來一次。這里節目內容豐富,五至十元的票價,完全能夠承受。我自幼喜歡曲藝,在這能找到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七十六歲的馮老先生和老伴兒坐了十多個小時的長途汽車從河南趕到天津,就為聽這"原汁原味"的鼓曲。"鄉音未改"的馮老二十幾歲離開天津,卻一直沒能戒掉聽曲兒的"毛病"。他說,感覺"像在吃肉,很過癮".
一位經常參加演出的老藝人介紹,來茶館表演的演員通常有三類:專業演員、票友和業余戲曲愛好者。在這里演出不單是為了賺錢,還有弘揚民族文化、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