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熱血和義氣攪動在一起的驚心動魄的“水滸”故事中,一直凸顯著一個“王婆茶坊”,它裹挾著一個香艷風情故事,流傳在南宋至明初的四百年的書場茶肆中。后經施耐庵和羅貫中的淘洗、加工、再創作成小說《水滸傳》。
“王婆茶坊”出現在《水滸傳》第二十四回中,當時,茶館也稱茶坊。是眾所周知的西門慶、潘金蓮風流韻事發生的第一現場。“茶坊”這一場所隨著這千古流傳的故事展現,從而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南宋茶館的經濟活動。
西門慶是王婆茶坊的顧客,在第二十四回的書中,不到兩天時間里,就進出王婆茶坊五次,喝了四次四種不同的茶:他第一次進王婆茶坊,就利用茶坊傳播信息的功能,迫不及待地訊問了王婆,潘金蓮是誰家妻小?過了兩個時辰,第二次走進茶坊,王婆用茶里放入烏梅煎制的“梅湯”奉上;第三次走進茶坊,是在天黑點燈之時,離第二次僅個把時辰,王婆主動遞上了一碗“和合湯”的甜茶,宋代風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第二天一早,西門慶第四次上門,王婆“便濃濃的點兩盞姜茶”遞給他喝,“姜茶”就是在茶中放入幾片生姜的茶。他喝完姜茶離開茶坊后,并未走遠,在潘金蓮門前轉悠一會兒,又第五次入茶坊,王婆邊問“吃個‘寬煎葉兒茶’如何?”邊遞上。
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在南宋的一個個體茶坊,經營者表現的專業水平。對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可以因客而異,供應品種繁多的茶水。茶館經營者可以酌情處理,因時而變的不同茶水。
一個小小的“王婆茶坊”,反映的是南宋茶館功能,在這個特定的典型的茶坊環境,它已具備了多樣化的社會功能,茶坊已不是唐代的只供休息、解渴的茶館,它除了具備休息解渴的原始功能,還可傳播信息、休閑會友、說媒做掮、文化娛樂等,開始作為一個公共交流空間,承載著較多的社會功能。茶館消費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茶館業的興盛成為宋代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標志。
宋代是我國茶館業第一個發展興盛期。文獻記載,南宋時的臨安(今杭州),更是“處處各有茶坊”。就連都市以外的鄉村集鎮,茶館同樣十分興盛。南宋洪邁《夷堅志》記載涉及茶肆和提瓶賣茶者,多達一百多處:如“臨川人苦消渴,嘗坐茶坊。”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記載,當時首都杭州茶坊“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面。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賣七寶茶、馓子、蔥茶”。
《水滸傳》第三十三回中也有“那清風鎮也有幾座小勾欄并茶坊酒肆”的描寫,這也正是“王婆茶坊”出現的時代。是南宋茶館業的成熟,為后來我國茶館業的發展奠定了基本格局,至今遍布全國的大大小小茶館、茶藝館的大部分功能,也仍難以跳脫宋代茶館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