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兩茶葉,一壺熱水,一只茶杯,半個上午,一群老伙伴……在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的馬厙老街上,一個近百歲的老茶館靜靜佇立著。
八九十平方米的大開間老房子,屋頂三角形的屋架,墻壁、屋頂都被熏得黑漆漆的。老式的長板凳和長條桌子上,坑坑洼洼的都是歷史。昏黃的燈光下,幾臺搖搖欲墜的吊扇上纏滿了蜘蛛網。角落里,嶄新的燒柴火的鍋爐正在工作,不時冒出一陣陣白色的蒸汽。
城市的變遷,新茶樓到處可見,這樣的“草根”茶館已很難見到。代代傳承的老店,可能面臨消失的命運,也可能經歷歲月的磨礪而愈發堅挺。我們眼前的老茶館,敘說著自己的傳奇,它又將走向何方?
回不去的船舫樓
屋子里已經坐了二三十號人。有點昏暗的燈光下,乍一看去,全部是深色的衣服和帽子、偏黑的皮膚、滿臉的皺紋、或多或少的白頭發。他們捧著新舊不一的各式各樣的杯子,一邊小口小口地喝著茶,一邊低聲交談。在熱氣騰騰的茶水中,整個畫面和諧、溫暖、恬靜。雖然這一切,都讓人恍然覺得穿越了時空。
74歲的羅福根帶著銀色的保溫杯,從馬厙(音:shè)村的家里走了幾分鐘,來到這里的時候,才清晨5點。茶館里已經有不少人了。他掏出8毛錢,遞給正在燒水、倒茶的王春法,在杯子里倒上熱水,在家里就已經放在杯子里的茶葉被熱水一激,慢慢舒展開。他找到老伙伴們,開始聊起來。
在羅福根的記憶中,這條老街旁的水道以前叫做南港,這附近曾經有過7家茶館,其中3家是懸空搭建在河道和街之間的茶館,叫做船舫樓。他的父親在上個世紀50年代,經營著其中一家船舫樓。
一般來說,船舫樓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羅福根的父親當時運氣好,從別人手中盤下了一家,130平方米的樣子,4間房子,是用木頭和竹子搭起來的,下面可以停船。當時家家戶戶都有船,來喝茶的人很多。船隨意往木樁上一拴,人就進來了。
“我那時還小,茶樓里人很多,我天天在爐子旁燒開水。”羅福根瞇著眼睛回憶。當時生活比較拮據,很多人來喝茶都賒賬。經營這么一家茶樓,只夠全家人糊口。
“以前,只要有客人上門,家家戶戶都會帶著客人來茶樓里喝茶,既熱鬧又客氣。”78歲的陸子華是濮家灣村人,聽羅福根說起以前的事情,他連忙搭腔,眼睛都在放光。
陸子華家的老房子已經拆遷了,現在住進了5層樓的拆遷安置小區。每天早上4點多,他就穿好衣服,拎上自己用了多年的白陶瓷杯,摸黑來到老茶館。
“每天坐在這里看著天亮,看著老伙伴們一個個進來,只要誰沒來,肯定是身體不好了,或者家里有事情。大家一起說說話,誰家拆遷了,誰家分了幾套房子,誰家兒子女兒結婚了,誰去世了……”陸子華年輕的時候忙農活,忙著照顧家庭,現在兒女都大了,自己再也沒有牽掛,每天準時來老茶館坐坐成了日常必修課,“只要我走得動,肯定要來坐一坐,要不然不知道怎么打發時間。”
時間慢慢地流逝,附近的7家茶樓,最終就剩下了現在的這一間。“吶,以前對面就有一家船舫樓。”羅福根指著門前2米寬外的一片廢墟說。
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放茶杯的這張看上去不到3米長、半米寬的桌子,黑不溜秋,毫不起眼,其實是以前附近一座香火旺盛的廟里的供桌,是柏木做的。曾經有古董商出大價錢來收,老板沒賣。
舍不掉的老茶館
整個茶館里,不惑之年的李向明在一堆60歲以上的茶客中格外顯眼。12年前,他從一位姓張的老板手里買下了這個老茶館。
當年,28歲的李向明是泥工,每天起早摸黑,常常一身都是灰,一直想著換個環境好點的工作。聽說這個茶館老板因為身體原因要轉讓,便買下了茶館里里外外這幾大間屋子。
李向明清楚地記得,2002年他剛剛接手,茶館的人氣還是很旺的。當時燒水用的是煤火,每天凌晨2點就要起來燒開水,一壺茶8毛錢,最多的一天泡了280壺茶,加水的時候要提溜著熱水瓶一路小跑,否則來不及。
12年過去了,價格并沒漲多少,自帶茶葉茶杯8毛錢,不帶的話1.2元。唯一變化的,就是原來是用煤火燒開水的,煤氣大煙塵多。于是李向明買了個以柴火做原料的大鍋爐,一車柴火100元錢能用個十天。
“你看看現在這物價,完全不賺錢,幸虧房子當年我也買下了,否則現在肯定是虧本的。”李向明說,現在最多一天也就100人的樣子。現在,茶館基本上交給了他的妻子和老丈人打理,他自己做點小生意。
撇開經營問題,李向明一直擔心這老房子哪一天會不會“罷工”。他曾經想翻修,也想過就地重建,但一直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批準。眼下,他更擔心,這一片老房子要被拆掉。
茶館對面的廢墟,不久前還是一家肉店。以前,一些老人喝完茶,總會順便稱點肉回家。現在,由于要建沿河綠化帶,肉店已經成了一片瓦礫。
這條街,以前叫做馬厙老街,現在叫寶銓街。距離老茶館十幾米外的龔寶銓故居,已經被評上了市級文物保護點,面向游客開放。
“現在也就是在勉強維持著,來喝茶的老人一個個都走了,走一個少一個,我估計再過四五年,老人們沒了,茶館就要關門了。但我希望能堅持到那天,否則這些老人沒地方去了。”李向明有些憂慮,“老人們能去哪兒呢?”他反復念叨著。
離不開的老街坊
“來來來,看看我兒子給我買的龍井茶葉。”73歲的陳永新捧著剛剛泡好的茶,向老伙伴們顯擺。“真龍井你也喝不出,還不如這里的青葉橄欖茶香。”陸子華表示。
陸子華口中的青葉橄欖茶,是茶館會在大年初一這一天,特別提供的一種茶。茶館將一顆顆青色的橄欖切成一瓣一瓣,然后和茶葉放在一起泡,看上去茶湯比較清亮,而且格外香。大家愿意自帶茶葉的還是可以自帶,就是多了幾瓣橄欖。
這看似很簡單的茶,其實還有一番講究。羅福根解釋說,大年初一喝青葉橄欖茶是老一輩傳下來的,又叫做元寶茶,寓意吉祥平安。大年初一,所有平時來喝茶的人肯定會來這里坐一坐,喝一喝茶,所以,大年初一來茶館的人最多,有100來人。
大年初一人多熱鬧,但陳永新最懷念的,還是以前茶館里有人說書的日子。
那時候,陳永新還是年輕人,茶館從早上開到晚上,晚上有時候會有人來說書,原本一杯茶只要8分錢,有說書的來的那天,價格要漲到1.5元,不過大家還是很早就來占位子。
“以前白天辛辛苦苦一天,晚上能聽聽書,人都不那么困乏了。”陳永新感嘆。他最喜歡說書人說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故事。“可惜,后來說書的不見了,來茶館的人也少了,最后就剩下我們這些老頭子。”
“你嫌棄我們這些老頭,怎么不去城里享福啊?”旁邊有老伙伴調侃起來。原來,陳永新的兒子在嘉興市區開了個店,一直讓他過去安享晚年,但陳永新情愿和妻子兩個人住在村子里。
陳永新說,嘉興市區有些公園也能喝茶,一杯茶5元錢,村里也有文化室和老人活動室,都能喝茶,但都不如這個老茶館親切,“舍不得你們啊。”
其實,在老街上距離老茶館幾十米的地方,陳永新經營著一家白鐵店,這家店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以前,家里的壺、鍋都是用俗稱“白鐵”的鋁做的,誰家的壺、鍋破了,總要拿來白鐵店補一補。現在,鋁制品已經被塑料、不銹鋼制品所取代,陳永新的這家店也沒什么生意。
“現在他兒子給他租下這個門面,讓老頭子守著這個老店,留下些念想。”了解情況的村里人告訴記者。
上午10點多,陳永新的白鐵店大門緊閉,他已經回家燒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