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100多年前,成都華陽縣上有個出了名的閑人叫蘇老三,打從娘胎里出來,就在茶館的喧嘩中咿呀學語,在茶館的桌子板凳之間撲爬摔打地長大成人。因為他家就是開茶館的,從小跟著父親在茶館里混,所得知識,不是從說書人那里聽來的,就是從茶客們的龍門陣里學到的。所謂耳濡目染,蘇老三把這個世界是搞懂了的。于是,蘇老三不去辛苦謀求什么功名,決定就做個茶館閑人更安逸。其實“閑人”并不閑。別看他成天無所事事泡在茶館里,只喝茶說話。張三要認識李四,找蘇老三牽線;謝家要賣點啥子給王家,請蘇老三搭橋;東家跟西家結了梁子,那么,擺一桌茶,喊蘇大爺來調解調解,這叫“吃講茶”。
關于“吃講茶”,李劼人先生就曾經在其小說《暴風雨前》中寫過:“假使你與人有了口角是非,必要分個曲直,爭個面子,而又不喜歡打官司……相約到茶鋪來。如其有一方勢力大點,一方勢力弱點,這理好評,也很好解決,大家氣勢洶洶地吵一陣,由所謂的中間人兩面敷衍一陣,再把弱勢力的一方數說一陣,就算他的理輸了。輸了,也用不著賠禮道歉,只將兩方幾桌或十幾桌的茶錢一并開銷了事。”
茶館就是江湖。著名的四川袍哥組織的“碼頭”就常常設置在這些大大小小的茶館里。在民國初年,“黑邦”買賣鴉片、槍支等也常在茶館里進行。另外,茶館也起著“江湖救急”的作用。一般是,求救者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去茶館喝茶,當堂倌來給茶客摻第二次水時,發現找不到茶蓋,便對這個茶客起了點警覺。果然,只見這個裝成茶客的求救者揭起桌上的草帽,露出了先前被他藏起來的那只茶蓋??這便是一種信號,一個江湖隱語,或者叫做“切口”。堂倌見此,馬上會意,隨即也做出一個隱語似的回應,邀客人后堂說話。與客人對話的就是茶鋪老板。他問清事由之后,一般都會拿出一些盤纏,一是解救其眼目下的困境,二來也是給對方指明一條生路。所謂生路,就是將其介紹到另一個“碼頭”,入伙做事。
然而,據傳說,蘇老三和“蘇老三們”在茶館時興張貼“莫談國事”這一類標語之后,就從茶館這個舞臺漸漸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