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樂紋調達子, 通高11.7厘米,蓋口徑5.6厘米,其中,杯高5.8厘米,杯口徑5.4厘米,足徑6.3厘米。直口, 深腹呈圓筒形,平底,喇叭形高圈足。蓋作立沿,沿面飾有蔓草,蓋面邊緣鏨有水波和蓮瓣紋,中心是一個寶珠形的鈕,下襯一周蓮瓣紋。座四周鏨有鴛鴦、飛禽等。腹壁中部刻有三名吹樂、舞蹈的伎樂,并襯以蔓草。底部圈足飾花紋,上部為圓箍棱,棱上飾四出扁團花,下部鏨蓮葉葉脈紋。
調達子作為茶具,主要供調茶、飲茶時使用,這是因為古代飲茶猶如吃茶一般。調達子就是先將茶末放入其內,加上適當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調達子內將茶等調成糊狀;再加沸水調成茶湯供人飲用。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時曾受到陸羽等茶人的反對,但直到宋、元時,還有人樂于此道。只是到明代后,由于茶類加工方法革新,條形散茶在全國范圍內興起,除邊陲部分兄弟民族外,在茶中不再有人放任何佐料,重清飲雅賞,追求茶葉香真味實的“本色”,以領略飲茶的真趣。所以,調達子乃是古代的一種特有的飲茶器具,當今已經消失。有鑒于此,唐鎏金伎樂紋調達子的出土,其地位與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