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福建斗茶之風盛行.斗茶者們根據經驗認 為建安窯所產的黑瓷茶盞用來斗茶最為適宜,因而馳名。宋黎、蔡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烙(原字左為“火”字,右上為三個“力”字,右下為“月”字)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這種黑瓷兔毫茶盞,風格獨特,古樸雅致,而且磁質厚重,保溫性能較好,故為斗茶行家所珍愛。其他瓷窯也競相仿制,如四川省博物館藏有一個黑瓷兔毫茶盞,就是四川廣元窯所燒制,其造型、瓷質、釉色和兔毫紋與建瓷不差分毫,幾可亂真。
浙江余姚、德清一帶也曾出產過漆黑光亮、美觀實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種雞頭壺,即茶壺的嘴呈雞頭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至今還存有一件,名叫“天雞壺”,被視作珍寶。
主要產地
瓷都景德鎮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 真宗趙恒下旨,在浮梁縣昌南鎮辦御窯,并把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這時景德窯生產的瓷器,質薄光潤, 白里泛青,雅致悅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種彩 繪。當時彭器資《送許屯田詩》曾有這樣的評價:“浮 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
到元代,景德鎮因燒制青花瓷而聞名于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潤,不僅為國內所共珍,而且還遠銷國外。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中心。景德鎮在生產青花瓷的基礎上,又先后創造了各種彩瓷,產品造型小巧,胎質細膩,彩色鮮麗,畫意生動,在明代嘉靖、萬歷年間被視同拱璧。明代劉侗、于奕正著的《帝 京景物略》一書中有“成杯一雙,值十萬錢”之說。
清代各地制瓷名手云集景德鎮,制瓷技術又有不少創新。到雍正時,琺瑯彩瓷茶具胎質潔白,通體透明,薄如蛋殼,已達到了純乎見釉,不見胎骨的完 美程度。這種瓷器對著光可以從背面看到胎面上的 彩繪花紋圖,有如“透輕云望明月”,“隔淡霧看青 山”。制作之巧,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