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飲
清飲,指清冷的飲料!鹅`樞·雜病》:“齒痛不忍清飲!
漢民族的飲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說來,重在意境,以鑒別香氣、滋味,欣賞茶姿、茶湯,觀察茶色、茶形為目的,自娛自樂,謂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細啜緩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勞動之際,汗流浹背,或炎夏暑熱,以清涼、消暑、解渴為目的,手捧大碗急飲者;或不斷沖泡,連飲帶咽者,謂之喝茶。
不過,漢族飲茶,雖然方式有別,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飲,其方法就是將茶直接用滾開水沖泡,無須在茶湯中加入姜、椒、鹽、糖之類佐料,屬純茶原汁本味飲法,認為清飲能保持茶的“純粹”,體現茶的“本色”。而最有漢族飲茶“純粹”,體現茶的“本色”。而最有漢族飲茶代表性的,則要數品龍井、啜烏龍、吃蓋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白龍玉葉
產于熊貓之鄉青川縣的樂安寺鄉向陽山,茶區海拔1000米~1400米。四周森林繁茂,云霧繚繞,空氣清新,土壤肥沃無污染,陽光充足,生態良好,利于茶樹生長。成品茶外形扁平光滑,綠潤,湯清亮,味甘醇,栗香,葉底勻亮。
音韻
鐵觀音特有的香味特征。
音韻是古代用來注音的東西,就跟現在的拼音差不多.并非康熙字典獨有.通常注音都有兩個字。前一個字代表原字的聲母,后一個字是韻母。比如說東字的注音就可以是低松切(Di-sONG切,這個切字不代表讀音,只帶表是切字法。)至于唐韻集韻那些東西代表的是不同時代不同的讀法。
烘青綠茶
烘青綠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種花茶,稱之為茶坯。特點是外形完整稍彎曲、鋒苗顯露、干色墨綠、香清味醇、湯色葉底黃綠明亮。
是用烘籠進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經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烘青名茶品質特優。以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條形烘青,全國主要產茶區都有生產;尖形、片形茶主要產于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種烘青,主要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諸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峽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黃山毛峰:產于安徽歙縣黃山。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整,有鋒毫,形似“雀舌”,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
樂燒
“樂燒”可稱得上是桃山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最初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長次郎(?~1625)燒制而成。長次郎的父親是來自中國或朝鮮的陶瓦工,父子同為豐臣秀吉的聚樂第工程燒瓦,從而與承擔此項工程的千利休相識。后來豐臣秀吉稱同窯的宗慶(長次郎的助手,樂家第二代常慶的父親)所燒之器“天下第一”,并賜予“聚樂”的“樂”字金印與銀。ㄔ诓柰氲撞可w印自此而起,而長次郎作的所有茶碗皆無。,故后世稱長次郎開創的這一茶陶流派為“樂燒”。
正式的樂燒作品出現于天正十四年(1586)左右(《太閤》系列中在1560年就能買到樂茶碗,有悖史實),一開始就專為茶道服務,產品全部是茶具,其中絕大多數是茶碗,還有少量花瓶、水指(茶席上貯存備添用、洗刷之水的器具)等。
樂茶碗根據釉色分為赤樂與黑樂兩種。赤樂施紅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試燒成功的品種;黑樂施黑釉,黑中泛褐,富于變幻,給人以溫厚的感覺。樂燒放棄了轆轤拉坯的制作方法,完全由手捏制,加以刀削成形,因而器形都不完全規整,正符合了佗茶道中不對稱的審美。無論赤樂還是黑樂,都在素燒(胎土成形后不上釉而直接入窯燒制)后多次上釉(如此一來釉比較厚),再入窯燒成(所謂“二次燒”),工藝過程非常復雜、講究。所以樂燒雖看似粗樸,實則精心制作之產物。尤其是黑樂茶碗,兼有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與高麗茶碗的造型之柔,又與深綠的末茶在色調上極為協調,極受千利休的喜愛(豐臣秀吉則不喜歡),并很快在茶人中普及。樂燒的出現,與豐臣秀吉暴發戶式的黃金茶風、盲目追求“唐物”(由中國傳入的茶具)、“名物”(自古傳下來的名器)的惡劣傾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抗。
咬盞
決定斗茶勝負的標準,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制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也是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
茗戰
即斗茶,斗茶始于唐代,創造于出產貢茶聞名于世的建州茶鄉,是新茶制成后,茶農評比新茶品序的一項比賽活動。有比技巧、斗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一場斗茶的勝敗,猶如現今一場球賽的勝敗,為廣大觀眾所關注。因此,唐稱“茗戰”,宋稱“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