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市種茶歷史悠久,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頗有名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引進名優烏龍品種,進入了規模發展,茶業曾盛極一時,產量、產值、質量、效益都逐年提升,1995年茶業的產值就達到1億元。可是到了上世紀末,原本興盛的茶葉產業逐漸停滯不前,甚至日漸衰落。時至今日,在其他外地茶葉各領風騷的時候,興寧的茶業卻還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人們不禁要問:興寧的茶業怎么了?
記者“走基層”走在從興城到徑南鎮采訪的途中,從路兩邊的山坳里、山梁上還可以看到稀稀拉拉的茶樹,茶樹周圍長滿了雜草,看起來已經沒人管理了。隨行的林先生告訴記者,從興城到徑南鎮的沿途,曾經都是成片的茶林,但近幾年都已荒蕪了。徑南鎮一種茶大戶告訴記者,興寧面積100畝以上的茶園只有鐵山、黃蜂窩、永和、茶林場4個,其他是分散管理,不能形成集約化經營。由于各茶場經營方式不同,受經營效益等諸多因素影響,對茶園投入逐年減少,有些茶園甚至失管,只采春茶,采多少算多少。這樣,茶葉鮮葉質量不穩,批量生產規模難以形成,造成各家各戶種茶、賣茶的小生產格局,茶葉質量很不穩定,這種局面勢必會導致茶業越做越小。
鐘老板一直在興寧做茶葉生意。他告訴記者,市場消費需求不斷變化,近年來,茶市的時髦品牌和品種不斷變換,消費者的口味也在變化,可是興寧的茶葉品系和加工方面比較傳統單一,主要是傳統工藝生產的綠茶、烏龍茶,品種老化,土壤肥力弱化,對茶園改善投入不夠,對品種改良和新引進力度不足,20年來品種變化不大,導致市場競爭力減弱。
一些茶農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由于種茶收益不好,大多數茶農也不把種茶作為主業,但他們有著發展茶業的強烈愿望,希望通過種茶致富,改變這樣的現狀讓興寧茶業重現昔日的繁榮。帶著茶農們關注的問題,記者采訪了興寧市農業局負責人。他認為,做大做強興寧茶業,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繼續擴大茶葉生產基地規模。加快推進新品種茶園建設、老茶園改種換植、低產茶園改造,建立規模化、高標準茶園,扶持重點茶葉基地,實現有機茶生產。二是培育、扶持茶葉龍頭企業。集中力量扶持1至2家規模型、外向型、帶動型的茶葉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在組織茶農、服務茶農、示范帶動及開拓市場中的重要促進作用;加強茶葉科技隊伍建設,成立茶葉科技協會,培養一批茶葉科技人員,在茶葉科技推廣中發揮職能作用。三是大力宣傳茶文化,搭建更好的茶業交流平臺。積極組織茶葉企業和茶葉大戶參加各種茶文化活動和推介會,提高興寧茶葉的知名度。四是實現綠色食品認證,力爭有機茶生產有新的突破。扶持培育既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又有較高經濟效益的新產品,大力提高興寧茶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