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作為金沙縣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據史料記載,早在清嘉慶年間,該縣的清池鎮就有了種茶歷史。當時,因其茶葉品質上乘,曾成為供奉朝廷的“貢品”。據介紹,這里所出產的茶葉具有清香馥郁、湯色黃綠、清澈明亮、回味甘甜、顆粒飽滿,形似魚鉤的品質特點。
早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歷史名茶?“清池茶”一度成為金沙縣的主要出口物資,遠銷前蘇聯和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
目前,金沙縣有32萬畝土地適宜進行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茶葉的種植。
縣產業辦主任陳懷遠說,近年來,特別是金沙縣被列為全省39個茶葉產業發展重點縣后,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縣農業、供銷等相關部門積極協作,把這一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實行“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農戶聯動”的方式,對茶葉種植進行規劃。在改造老茶園的同時,還新建茶葉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傾力打造品牌參與市場競爭,形成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金沙縣盡管有悠久的種茶歷史和得天獨厚的種茶條件,盡管縣委、縣政府對這一富民產業高度重視,并出臺系列相關扶持政策,但從2005年以來,全縣茶園面積也僅僅發展到4萬余畝,只占適宜種茶面積的12.5%。
見證金沙縣茶葉產業發展歷程的陳懷遠認為,導致金沙茶葉產業發展滯后,茶農種茶積極性不高是最為關鍵的原因。
茶農的種茶積極性為啥又高不起來呢?陳懷遠一言道破:投入大,見效慢。該縣2005年底種植的茶葉,雖然已有3年時間,但從目前茶苗的長勢來看,多數茶園仍沒有產生收益。
老茶區青池鎮一位姓王的茶農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種植一畝茶葉需投入700元左右,其中購種子90元、油枯50公斤要114元、肥料50公斤108元、小工費160元,修枝、除草、追肥等開支228元。
茶農前期投入的這700元,雖然由政府為其貸款貼息,但因茶葉這一特殊產業需要大量后續資金,由于手里沒有資金,茶農想再次到信用社貸款,不僅利率高,手續復雜,而且資產抵押后不能進行第二次貸款。由此,茶農們便只能“望茶興嘆”了。
茶農老王說,他家種植的幾畝茶園先期享受政府貼息貸款政策,按每畝700元投入后,因無流動資金對茶園實施管理,致使成園時間延長,造成茶葉產量低、品質差。據悉,像老王這種情況的茶農在金沙種茶鄉村還有許多。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金沙縣892戶茶農建設的3840畝茶園,總投入為280.78萬元,除去貸款資金的268.8萬元外,茶農自身僅投入資金11.98萬元,3年中平均每畝投入資金才731.2元。投入少回報自然就低:今年平均每畝春茶收入也就152.2元,這個數據還是按好的兩個種茶大戶收入的平均數計算的。
從縣產業辦調查的情況看,2005年至2007年,在892戶茶農種植的3840畝茶葉中,管理好、修剪規范,產量高、品質好的只有169戶,而面積才806畝,僅占總面積的21%;管理和修剪規范程度以及產量、品質一般的有267戶,面積達1306畝,占總面積的34%;管理、修剪規范程度和產量、品質較差的就有456戶,面積多達1728畝,占總面積的34%。
有分析人士認為,造成茶農種茶積極性不高,除了茶農自身缺乏資金投入這一因素外,新建茶園在前3年基本沒有收益,茶農投入少或不愿冒風險增加投入也是導致茶農種茶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一現狀,金沙茶葉產業的路究竟該怎樣走?政府貸款貼息扶持發展仍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有業內人士認為,茶農在申請貸款過程中,政府和信用社應正確核定種植面積,從建設到投產每畝茶葉的實際需要(平均每畝投入在3500元左右),以核定的投入為準開展貸款貼息。同時,信用社應盡量簡化貸款的手續。還有人建議,在貸款數額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可對茶葉生產基地建設和茶農實行直補。
近日,有消息傳來,為了將茶葉培育成繼烤煙和油菜之后的又一農業支柱產業,金沙縣出臺了關于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決定從2008年起,縣財政每年預算100萬元以上資金,作為茶葉產業的發展基金,用于茶產業發展的貸款貼息以及基地建設補助。同時,整合扶貧、坡改梯、退耕還林、土地整治、沼氣建設、水利項目等資金,向茶葉產業發展基地建設的重點區域傾斜,從而破解因投入不足阻礙茶葉產業發展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