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叔陽(1938 至今),當代著名作家、劇作家、文學家、詩人,筆名舒揚,河北保定人。其代表作有話劇《丹心譜》、《左鄰右舍》、電影《夕照街》、《春雨瀟瀟》,長篇小說《故土》等。而作為北京電影制片廠編劇、中國作協(xié)理事、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理事的蘇叔陽,其的名字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電視媒體上,人們對蘇叔陽也不感覺陌生,很多是因為他作為老一輩藝術(shù)家對現(xiàn)在電影藝術(shù)“恨鐵不成鋼”的苛責與批評。而當這位當代著名作家一談到茶,他那優(yōu)美的語言和透徹的觀點就像一杯濃濃的好茶,蘇叔陽與茶的關(guān)系實在是耐人尋味。
在形形色色的茶中,蘇叔陽偏愛綠茶,尤其愛喝西湖龍井茶,他說就是喜歡那青青淡淡的春草的清香。每個愛喝茶的人總會有幾次難忘的喝茶的經(jīng)歷,那時的茶情、茶香是不會褪色的記憶,而蘇叔陽也不例外。
蘇叔陽有一次在杭州體驗生活時,喝到的明前春茶。茶采摘下來,炒制后,剛放了幾天,就拿來沏泡,蘇叔陽回憶起當時的味道有些陶醉,他說:“飲一口暖暖的茶,就像整個春天就在自己身邊,身體卸下了冬天所有的寒冷和沉重。雖然現(xiàn)在自己年年都能喝到最新鮮的綠茶,但卻再未有過那樣深刻的感覺”。
魯迅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蘇叔陽說,年輕的時候不懂得喝茶,這種“清福”,對茶的愛好和品味是在我們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后才漸漸培養(yǎng)起來的,也才慢慢體會了紅樓夢中妙玉所說的“一杯為品,二杯那是解渴的蠢貨,三杯便是牛飲了”。因此, 飲茶不僅僅是為了解渴,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在自然界無盡無休中的一種自我感知,飲茶的詩意可以入侵人生的失意。
中華民族一直都在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國的茶文化的形成也和這樣的追求一脈相承。蘇叔陽解釋說:“古代的知識分子個性張揚,尤其唐宋的文人墨客精神上的枷鎖比今人要小得多,他們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和閑情雅興,他們喝茶是為了享受精神上的放松和自我的釋放。喝茶時,優(yōu)雅清閑,物我兩忘,調(diào)整氣息,調(diào)整心態(tài),超然于凡塵俗世之上;而且過去喝茶和琴有關(guān)系,二者同是人天性的一種抒發(fā),同是對人性最美的陶然”。
著名詩人白居易有首詩就叫《琴茶》:“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煮茶聽琴,琴茶同韻,對人生的體悟就在泠泠七弦上,就在幽幽茶湯里,可謂“陶陶任性一生間”。文人雅士也以清麗的文字寫盡了茶的精妙情趣,又如杜甫的“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蘇東坡的“從來佳茗似佳人”、李商隱的“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句句都流露出文人對茶的深深迷戀。
古代文人的鐘愛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茶真正的發(fā)展也與玄學的發(fā)展有著脫不開的關(guān)系,禪是玄學一種抽象的形式。什么是禪?蘇叔陽的解釋是:“禪,不是虛無的,空洞的,而是談所未談,言之未言的。禪一定是可以領(lǐng)悟的,以心傳心,去領(lǐng)悟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東西,中國人對抽象的東西特別感興趣,體現(xiàn)在中國的藝術(shù)上都是有禪意的。對于茶,常說‘禪茶一味’,茶里有玄妙的味道,卻很難形容出究竟是什么樣的味道,很難說出來,因此飲茶談禪是統(tǒng)一的”。
茶中有禪,茶禪一心,更能清靜人的靈魂。茶能清心去火,禪能靜心明性,茶禪一味,卻是人間難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其實真正的境界,不需要向往,而是感悟。正如蘇叔陽與茶那耐人尋味的關(guān)系一樣,我們不需要去揣摩,而是去領(lǐng)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