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稱的黃山,群峰疊翠,溪澗遍布,奇松異石,是著名的旅游勝地。然而,對茶情有獨鐘的人們來說,黃山更是一個出好茶的神奇地域。黃山毛峰,產于北緯30度的高山之上,汲取了山的靈氣、水的秀美。清明前夕,我們沐浴著春天的陽光,懷揣著虔誠的心,踏上了去往黃山的旅途,開始了一段尋找黃山毛峰茶文化與制作工藝的歷程。
經過“下鍋炒(殺青)、輕滾轉(手輕揉)、焙生胚(毛火)、蓋上圓簸復老烘(足火、顯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再加上他的制茶工具(盡可能選用竹料),便形成了別具風格的新茶。這種茶外形似雀舌均齊壯實,峰顯毫露,色為象牙,魚葉金黃,又由于該茶產地漕溪(即現在的富溪),既屬黃山源又鄰近黃山,于是就結合產地和外形取名為黃山毛峰。
歷史:18世紀即大量出口
黃山毛峰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屬于烘青類綠茶,以香高、味醇、湯清、色潤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贊譽。那么黃山毛峰是誰創制的?它的制茶工藝又是怎樣的?4月初,我們隨同大連徽商商會副秘書長范云霞一起前往黃山,了解黃山毛峰背后的故事。
說黃山毛峰的歷史文化不得不談到徽茶,說徽茶的文化不得不提到徽州茶商。862年,歙州司馬張途在《祁門縣新修閶門溪記》一文中記載,當時祁門縣山上遍植茶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業茶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云集。
早在南朝時期徽州人就開始種植茶樹,到了唐代徽州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產茶區,而明清時期更是徽茶的一個鼎盛時期。另外,外銷市場打開,徽州茶走出國門,頓時聲名鵲起,聞名中外。到了18世紀初,徽州綠茶已大量輸往國外。
鼻祖:茶紳親創黃山毛峰
初到徽州,我們便驅車來到謝裕大茶葉博物館,謝裕大市場部經理汪奔介紹,黃山毛峰由安徽茶商謝正安于1875年創制。謝正安出生于茶葉世家,雖家境富裕,但他在18歲時就獨自外出做茶葉生意了。
19世紀60年代末,清朝開始“商務奮進”,這使外銷“洋莊”茶葉生意由低谷發展到高潮。但謝正安發現,雖然徽茶“屯綠”銷量一直居全國綠茶領先地位,但卻沒有西湖龍井、碧螺春、云南普洱等茶受到達官貴人和國內外茶商的青睞多。究其原因,徽茶在色、香、味、形諸方面皆不能滿足市場需要,不適合大眾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