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制造”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有人說“好茶可遇不可求”,對講究品茗的人而言,也的確如此。因為要制出高品質的茶葉,必須要各方面的條件相互配合得宜,才能令人“余味繞口”;好茶入口,不僅令人心曠神怡,對品茗者而言,其滋味確是能令人回味無窮。
“天、地、人”三者是制茶最重要的條件,唯有三者能充份配合,才可制出高品質的茶葉。所謂“天、地”是自然條件,天是“天時”,也就是氣候,茶樹性喜溫暖多霧的天氣,平均溫度以十五度到二十度最為理想,地是“地利”,也就是土質,茶樹生長的最佳場所是高巖峭壁,終年飽受云霧滋潤,所以茶樹一般都生長在山坡地。茶樹是否能得“天時與地利”,對于成茶品質的好壞,有很大的影響。
天地的因素已配合完整了,再下來就是“人和”所謂“人和”就是栽培技術與制茶技術。首先,茶葉“采摘的時機”也是決定品質的要素,至于摘下來的茶菁如何去制造,才能將茶的特色完全表現出來,那就要看茶師的技術了;比如萎凋的時間,酦酵的程度、烘焙的次數與時間等,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必須根據經驗與當時的情況來決定。這種制茶的技術,不是用文字或學理可以完全說清楚的,因為它是一門既靈活又深奧的學問。所以一個經驗豐富的茶師,是相當難得的。
在機器末發明前,制茶的程序完全由人工來進行;因此產量并不多。但自從使用制茶機器以后,幾乎每戶自產自制茶農們皆有完善的機械設備;因此,有些過程機械代替了人工,產量遂而大為提高,價錢也因此較適合一般家庭的消費。
盡管有自動化機械的代勞,但注重品質的高級茶,有些部份還是需用人力照顧,制茶的工作仍是相當的辛苦,尤其是半酦酵茶的制造,除了要有精巧的技藝外,更要有絕大的耐心,因為從茶菁的處理到成茶,約需九小時~十五小時,任何過程都要小心謹慎,不得大意或掉以輕心且制茶的工作,經常是在深夜進行,全家人徹夜不眠,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人們都已入夢鄉,但茶農們還辛苦的工作著,一直工作到天亮才入睡是常有的事,因此當我們細品茶味,陶醉在馥郁的茶香中時,千萬別忘了茶農們制造的艱辛。“一絲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而茶又何嘗不是滴滴皆艱辛”呢。
成茶的種類很多,每種茶的制作過程雖不盡相同,然而也不是完全不一樣。茶可分為全酦酵、半酦酵及不酦酵三種。而其制造過程也可依此分為三大類,即紅茶綠茶、青茶(半酦酵茶)等三組不同的制造程序。雖同屬半酦酵茶,其制法大同中還是有小異,例如烏龍茶與鐵觀音也不完全一樣,而其差別只在炒菁以后焙干及團揉的次數不同而已。其細微差異處的分辨應是茶師的事情,一般人只要能大略了解其程序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