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詩人梅堯臣(1002-1060年)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一詩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壺的史料依據,而且贊同者還為數不少,我雖不通文史,但總有些許懷疑。
宜興紫砂壺起源何時?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有這樣的記載:“創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此書將紫砂壺的產生,歸為金沙寺僧所創。從側面我們可得知在金沙寺僧時已有紫砂壺了。也就是說,在明正德年間已有紫砂壺了。該書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專寫“宜興紫砂壺”的專著。
清干隆年間吳騫編《陽羨名陶錄》、清光緒年間日本人奧玄寶《茗壺圖錄》、民國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考》,皆延續了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的說法。
民國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國學論衡》第三期,刊登了談溶《壺雅》一文,該文認為“泡茶用壺宋元已有。”最早提出了陽羨紫砂壺宋元已有,有梅堯臣“紫泥新品泛春華”“雪貯雙砂罌”之句為證,文中提到周履道、馬孝常《荊南唱合集》中有「陽羨紫砂」的記載1。還提到蔡司沾《霽園叢話》云:“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孫高士即元朝隱士孫道明。
本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劉汝醴《江蘇紫砂工藝的發展》(南京藝術學院印行),認為紫砂創始年代,以詩詞所提供線索,可推到北宋,觀點與談溶相同。
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址的發現,并證實了宜興紫砂宋代已有。《宜興羊角山古窯址調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結論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堯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蘇東坡:“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為其依據,從而認為“宜興紫砂器已獲得當時嗜好飲茶風尚文人的稱頌”。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史》頁392“江蘇宜興窯和紫砂器”一節云:“紫砂器”創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
198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宜興紫砂》姚遷等編著,頁20,紫砂制器是人們生活中的實用品,又是工藝美術品,但在古代文獻中,往往找不到確切的記述。現在能從書本上看到的只是詩文描寫: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雪貯雙砂罌,詩琢無玉瑕”。其二、歐陽修《和梅公儀嘗茶》云:“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還有宋人作《滿庭芳?試茶詞》云:“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圓”。上述詩、詞句中所描寫的“紫泥”、“砂罌”、“紫甌”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見紫砂茶具已為飲茶珍品,而得到名人的贊賞了。
1992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興紫砂珍賞》顧景舟主編,頁12,“紫砂陶瓷藝術的創始,根據對一些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古窯址的發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葉”。 以上《江蘇紫砂工藝的發展》,《宜興紫砂珍賞》等認為宋代已有紫砂茶具,均是延續了談溶的說法。
上述已成定論的觀點,以為宜興紫砂器(壺)創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堯臣的“紫泥新品泛春華”,“雪貯雙砂罌”,歐陽修的「喜共紫歐甌吟且酌」等為其依據,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窯址出土的紫砂殘器來證實。
這里有一點尚需解釋,當代有些研究紫砂陶的專家以為,宋代已有紫砂器,因而宋代就有了紫砂壺。這是將紫砂器與紫砂壺相混了。紫砂器應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稱為紫砂器。紫砂器中可以包括紫砂壺,但不可以認為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壺。紫砂的壺的出現應與泡茶法的出現與普及有著密切的關系。是人們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對泡茶方式的適應理解和認識,有了這種生活基礎,才逐步產生了紫砂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