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陽新縣龍港鎮鐘基村后山,記者看到茶農正在采摘新鮮的茶果,陽新油茶目前進入豐產期。
鐘基村后山油茶林由老茶林改造而成。承包4畝茶林的茶農肖漢美告訴記者:“改造前油茶收益不多,現在每年收益都在增長,去年收益1000多元,今年可以收益3000多元。”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陽新就曾大規模發展過油茶、油桐等油料林,基地面積一度超過8萬畝。2000年以來,國際糧商利用高出油率的轉基因大豆、低成本的西方浸出工藝兩張王牌,蠶食中國食用油市場。到2007年,我國食用油自供能力已不足40,“油瓶子”被攥在人家手里。
在此背景下,國務院相繼推出促進油脂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并將油茶納入其中,國家發改委作出油茶產業發展規劃。該縣從2005年起,開始規劃油茶產業發展,財政每年拿出60萬元,并捆綁使用林業項目、扶貧開發等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扶持荒山開發和油茶基地建設。為鼓勵茶農積極性,該縣對連片500畝的個人或者集體無償提供種苗和技術,并扶持1萬元。
為保證油茶品種質量,陽新推廣地膜培植等技術,通過對老林子改造和新林子的培育,目前老林子改造出了利潤,新林子也開始長出新鮮茶果。據悉,油茶樹生長、出果期在5—6年,隨后進入豐產期,豐產期后,一般畝產鮮果750—1200斤,豐產期為60—70年。
陽新縣林業局造林科副科長明廷柏介紹,該縣結合林權制度改革,招商引資,實行林地流轉,逐步形成了公司造林、老板造林、能人造林、股份制造林四輪驅動的態勢,民間資本投資油茶產業達2000多萬元,油茶種植面積發展到12.5萬畝,現在掛果面積達6萬多畝,預計到2015年,茶林面積達20萬畝,產值達1.5億元以上。
據初步統計,今年該縣待采茶果3000多萬斤,油茶正成為該縣群眾新的增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