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是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的茶葉之一,是黑茶的精品,而其百年歷史興衰是如何蕩氣回腸呢?
安化黑茶歷史開端
安化黑茶的歷史開端需追溯到漢代,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一件用竹篾包裝的物品,被有關茶葉專家認證為安化黑茶的前身。而目前安化黑茶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則是1400多年前唐朝五代的“渠江薄片”——五代毛文錫《茶譜》云:“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鐵。”
在安化黑茶的漫長歷史長河中,當眾多老茶號消失在歲月的煙塵中時,“永泰福”雖歷經風雨滄桑,卻仍舊矗立在資江邊,從而見證了安化黑茶近兩百年來發展歷程中的榮耀與曲折。
“永泰福茶號”簡介
“永泰福茶號”創辦那年(清道光九年),坐落于安化縣城東坪鎮,其為安化黑茶的重鎮、“世界茶王”千兩茶重要集散地——黃沙坪便位于縣城西兩三公里處,邊上就是著名的“資江”。明清時代至民國期間,安化黑茶從這里起航,隨資江而北,下洞庭,過長江,到漢口,最后用馬和駱駝馱往西北地區,從而“以茶支邊”“以茶換馬”。
“永泰福”道光年史
“永泰福”是由道光九年黃沙坪的一個南貨食品店“三泰福”分出來的茶號,主營引茶(官茶)、千兩茶。 “永泰福”茶號到第四代傳人李梅森手里發展到鼎盛時期,有自己專門的茶碼頭。民國初年,該號年收益達10萬銀洋。
解放前夕,倉庫里剩放的千兩茶就有2000余支。但到了1952年公私合營時,“永泰福”的歷史在此斷層。直到80年代,李立夫的哥哥李勝夫開了一個小作坊,用祖傳的技藝制售安化黑茶,而這一切卻都是在私下里進行。2005年,李家兩兄弟重新掛出“永泰福”的招牌。
見證歷史的安化黑茶即“永泰福茶號”
“永泰福”民國史
民國年期的“永泰福”在李梅森手中是茶號的鼎盛期,解放后李梅森雖然歷經一次次運動,但卻沒有吃過多少苦頭,那是因為楊開慧的兄長楊開智解放初在安化辦茶葉(任中國茶葉公司安化茶場第一任場長),在李家住過3年,和李梅森結下了不淺的交情。楊開智曾寫信給黃沙坪區公所,稱李為“茶界名人”、開明人士,對革命有貢獻。這封信是李梅森的“護身符”,也使得李家在文革中免遭抄家之禍。
李梅森過世后,為后人留下了一只2米見方的楠木箱子,里面有一支百年千兩茶和永泰福當年所產各種茶葉樣品,為后人恢復生產留下了寶貴的資料。但被譽為“安化黑茶理論之父”、和楊開智同樣相交甚稔的彭先澤最后結局卻讓人扼腕痛惜。
沿著資江而下30公里便是安化江南鎮——安化黑茶的又一重鎮,現今最大安化黑茶茶廠——白沙溪茶廠坐落于此,江南鎮也是清道光兩江總督、一代名臣陶澍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