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紅工夫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稱,為最早的工夫紅茶,福建特種茶之一。三種工夫紅茶產地不同,品質風格各異。各自擁有自己的消費愛好者,百年盛興不衰。
政和工夫。產于閩北政和縣,創制于19世紀中葉,產量達500噸,歷史上很有名氣。以政和為主,松溪以及浙江慶元等地所產的紅毛茶(烏仔),集中政和加工。政和全縣山嶺重疊、丘陵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8.5℃,年降雨量為1600毫米以上,茶園多開辟在緩坡處的森林隙地,土層深厚、土質微酸,茶樹生長繁茂。
政和工夫品種分大茶、小茶兩種。大茶由政和大葉茶樹鮮葉制成,外形條索緊結,肥壯多毫,色澤烏潤,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是閩紅三大工夫的上品。小茶系用小葉種茶樹鮮葉制成,條索細緊,香似祁紅,但欠持久,湯稍淺,味醇和,葉底紅勻。政和工夫以大茶為主體,揚其毫多味濃之優點。又適當拼以高香的小茶,因此高級政和工夫,體態勻稱,毫心顯露,香味俱佳。百年前,政和工夫一經問世,即享盛名。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內白云山麓的坦洋村。清咸豐元年(1851)坦洋村業茶的胡福四,引進崇安小種紅茶制法,經過改進試制成功,并以“坦洋工夫”標名,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后,茶商紛紛入山求購,接踵而來開設茶行,周圍各縣毛茶逐漸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聲,不脛而走。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881--1936)的五十年間,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2年出口3萬擔,坦洋街長只一公里,設行達三十六家。20世紀50年代中期,先后建立福安茶廠、水門紅茶初制廠,引進并繁殖大白茶、福云等優良品種,1960年產達5萬擔。產地分布福安、壽寧、周寧、霞浦、柘榮等縣,迄今有150年歷史,是閩東的歷史名茶。1989年福安茶廠“白云山”牌坦洋工夫獲國家輕工部優質產品獎。
坦洋工夫的品質特點;條索緊結圓直,茶毫微量金黃,色澤烏黑、油潤、香氣高爽、滋味純厚、湯色紅艷、葉底紅亮。其中坦洋、壽寧、周寧山區所產工夫紅茶,香味厚,條索較為肥壯,東南臨海的霞浦一帶所產工夫紅茶,色鮮亮,條形秀麗。
坦洋金猴:是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1995年創制的坦洋工夫紅茶的新產品,1995年獲福建省名茶獎和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獎。其品質特征:外形緊細彎曲,芽頭肥壯,色澤烏潤滑亮,金黃的茸毛擁簇著茶身,似金絲猴,由此得名。鮮香高雅,滋味醇厚,湯色紅艷明亮,金圈環繞,頗富觀賞情趣。
白琳工夫。產于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帶。太姥山地處閩東偏北與浙江毗鄰,地勢較高,群山疊翠,巖壑爭奇,茶樹常種于崖林之間,茶樹根深葉茂,芽毫雪白晶瑩。19世紀50年代,閩、廣茶商在福鼎經營加工工夫紅茶,廣收白琳、翠郊、蹯溪、黃崗、湖林及浙江平陽、泰順等地的紅毛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初期采用小葉種為原料,20世紀初,福鼎合茂智茶莊充分發揮福鼎大白茶的特點,精選細嫩芽葉,制成工夫紅茶外形條索緊結纖秀,含大量的橙黃白毫,具有鮮爽宜人的毫香、湯色,葉底艷麗紅亮,取名“橘紅”,意為桔子般的紅艷、工夫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自此福鼎大白茶成為白琳工夫的主要原料。
白琳工夫系小葉種紅茶,當地種植的小葉群體具有茸毛多、萌芽早、產量高的特點,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球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純有毫香,味清鮮甜和,葉底鮮紅帶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