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政和縣茶葉布局發生重大變化。政和工夫在20世紀初,產量以及出口量達到新的頂峰。
民國時期的政和茶葉
民國八年政和縣志記載:“茶有種類名稱凡七,曰銀針(大白茶芽),曰紅茶,曰綠茶,曰烏龍茶,曰白尾,曰小種,曰工夫……”經營茶葉的人在政和設立了廠、戶、行。陳愧三《福建政和之茶》記載,當時政和的茶很多,著名的首推工夫和銀針,前者遠銷俄美,后者遠銷德國;次為白毛猴及蓮心,專銷安南(今越南)及汕頭一帶;再次為白牡丹,銷售到香港、廣州,還有銷售到美國的小種紅茶,每年出產總值以百萬元計,實為政和經濟之命脈。
歷史上政和工夫高產量以及出口量
20世紀30年代,政和工夫紅茶最高年產量達一萬擔。政和茶業史料記載:1940年,產茶18185箱,折10940擔。俄羅斯人來沈屯彎運茶葉,水運到建甌轉出。清末、民國時期政和茶人紛紛到福州、武夷等地經營茶葉,清末有鐵山人周飛白,民國有著名茶人范列五。城關的茶行有數十家,產茶千擔以上的有三家:陳協五的“義昌生”茶行、李翰飛的“李美珍”茶行、鄭照的“怡和”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