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永春地名錄》記載;“湖洋公社是馳名中外的‘閩南水仙’的產茶葉區(qū),是全縣種茶最早的地區(qū)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農民鄭世報為求生計,到鼎仙巖燒香禮佛,得觀音托夢:“人北行,見木杉,住草亭。手藝成,帶回鄉(xiāng),可小康。”鄭世報遂攜子外出遠行,至閩北武夷山,見林木參天,搭草寮住下,在當地受雇種茶制茶。武夷山一帶在乾隆年間就栽培出一種叫“武夷水仙”的烏龍茶,鄭世報細心揣摩,學得栽培、制作手藝。咸豐年間,鄭世報父子從武夷山帶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巖栽種,得水土靈氣,精心培育成功。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藝,糅合自己的經驗,制出的水仙茶色黃味香,入口舌潤喉甘,堪與武夷水仙媲美。
后由海外華僑廣為傳譽,揚名東南亞。鼎仙巖附近茶圃年年擴大,仙溪幾乎戶戶種茶制茶。20世紀初,鼎仙巖水仙茶被廣泛引種到永春五臺山等地,遂稱“永春水仙”。解放后,閩南10余縣市相繼引種,遂稱“閩南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