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茶療養(yǎng)生 > 茶人物語 > “七夕”典故習(xí)俗
每年農(nóng)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jié)”,這個傳說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牛郎、織女之名始見于《詩經(jīng)》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蹊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但這首詩中的牛郎,織女,充其量只是兩個星宿的人格化,還談不上是傳說,一直要到東漢(二五--二二零)的《古詩十九首》才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添加了悲劇的愛情色彩。
至于牛郎織女傳說的梗概,則在南北朝時漸漸成型。《歲時廣記》引南朝梁殷蕓(四七一--五二九)的《小說》道:“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紉。天帝怒,責(zé)令歸河?xùn)|,許一年一度相會。”但這段記載中完全沒有提到“七夕”,一直要到梁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才明確的指出:“七月七日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變得家喻戶曉。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會出門去看牽牛、織女星渡河相會。傳說西漢的竇太后自小禿頭,家人嫌她丑陋,就不準(zhǔn)她出門看星。當(dāng)然,并不是每個女孩都像竇后小時候一樣的不幸。事實上,七夕的重頭戲就在這些女孩的身上呢!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云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fā)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xí)俗。乞巧的習(xí)俗大約早在漢代就形成了,只不過是後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jié)合。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曝曬,過了一段時間後,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jié)成一層薄膜。
這時把針丟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所呈現(xiàn)的針影,如果成為云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xiàn)細(xì)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除此之外,七夕當(dāng)天還得在月下設(shè)一香案,供上水果、鮮花向織女乞巧。據(jù)載,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長女紅。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時,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從此之後,她的「巧思益進」。
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jié)網(wǎng),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wǎng)結(jié)得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jù)說必須要是個童女,在夜闌人靜之時,悄悄的走近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婦女間乞巧,男子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日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jù)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丑,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fēng)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踱處乎如口。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cè)欹。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fā)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