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制茶機械的進步,武夷巖茶的制作也引進了一些先進的茶葉加工機械,但上等武夷巖茶總是采用手工制作,并使用傳統的炭焙方法進行精制。
炭焙武夷巖茶可分為輕火、中火、足火三類,焙火程度指在烘焙時間的長短及溫度高低綜合而言,相互聯系作用而形成。輕焙火茶,香氣清遠、高而幽長,鮮爽。滋味甘爽,湯水橙黃至黃色,較淡,初品者較易接受。而中足焙火,茶湯入口,初品者如飲湯藥,濃膩苦澀;細細品味,慢慢發覺苦盡甘來、口舌生津、齒頰留香。不由得讓人想起唐代“茶癡”盧仝《七碗茶詩》中所描繪的那種“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的韻味十足的飄逸之境,令人回味無窮。
炭焙采用的焙火方式一般都是將一定量的茶葉放置于竹焙籠內,利用燃燒木炭發熱方式而產生的熱度長時間烘焙,通過炭焙起火、燃燒、覆灰、溫度控制等幾個步驟進行操作。對于炭焙的技術,就得全靠炭焙師的‘經驗’了,因為受到市場消費需求、茶葉品種、毛茶情況以及對溫度和時間的掌控等因素的影響,焙茶師傅的做法不盡相同,操作技術復雜多變。
武夷巖茶的炭焙最高境界是焙到足火“足而不焦”,在茶的烘焙上,水分從鮮葉排除通過滲透蒸騰的方式來實現,葉肉散失水分快,其梗、葉脈中的水分和內涵物質輸送到葉肉細胞,增強了茶葉的香氣和豐富了茶葉的口感。通過木炭的焙茶,可以達到“細火慢燉”的目的,產地好的茶“吃足了火”,便會將其最佳品質和韻味表現出來,更能體現其地域的厚實與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