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哪個村子是真正鐵觀音的發源地,如今安溪這座縣城都是鐵觀音的代名詞,一如我們提起波爾多便會想起法國紅酒般。位于廈門附近的這座小縣城,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古人云,“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用今天的學名說來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無論是從溫度、濕度還是土壤上來說,都十分適宜種茶。而且茶葉從采摘到完成的整個制作過程都離不開人工的干預,整個24小時,一個環節都不能耽誤,才能制出最純正和傳統方法的鐵觀音。
第一步的采茶就不是件輕松的事,最好是選擇午青的茶葉,也就是上午11點到3點的茶葉,這時的茶葉吸收陽光充足,水分也適量。
采回來的新鮮茶葉到最終完成,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其脫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要經歷數道工序,學名叫“做青”。
“做青”一般從下等4-5點開始,先要把采回來的茶葉晾在太陽下暴曬,名曰“曬青”,這時茶山上的陽光正濃,會將葉子之間的水分初步曬干。
曬干并將茶葉“涼青”之后,就是最重要的搖青過程。如今大多數茶廠都采用了機器搖青的過程,開關一開,定好時間,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不過我們在福茗堂遇到當地的一個老茶農,頗有興趣向我們展示了在機器產生之間,人們是如何“搖青”的。
在一個空曠干爽的房間,房間正中央懸掛著一個巨大的長形竹簍,里面鋪滿了剛剛曬青完的茶葉,老茶農站在竹簍一側,有非常有節奏的手法推起了竹簍,讓茶葉在竹簍里跳躍,進行充分的碰撞和融合。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很容易就把茶葉灑到外面去。
“搖青”是在制作整個鐵觀音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這一半發酵的過程也是鐵觀音最有特色之處。茶葉最終的質量是否有甘香,完全決定于搖青的過程。這其中要完全倚賴茶農的經驗,依靠手感和嗅覺對茶葉的水分進行實時掌控,如何達到“搖紅”“搖勻”“搖香”“搖活”四個標準,需要對茶葉完全的了解才行。在搖青過程中,茶葉經過碰撞,在葉子外圍漸漸展露出紅色的鑲邊,這個過程實際上正是茶葉經受碰撞,促使茶多酚類化合物發生了氧化、聚合反應,縮合產生了有色物質。為制作出最完美的茶葉,一批茶葉要經過4次的搖青過程。
這一制作過程也正是嶺南人民迷戀傳統鐵觀音之處,在搖青之后的晾青環節,傳統鐵觀音會挑選通風的封閉屋內晾置茶葉,但如今,為了快速制茶,有不少人選擇將這茶葉放在有空調安置的房間里,雖然快卻失去了自然的味道。這樣制出的茶葉,茶葉泡出始清香四溢,但歷經三泡,便淡而無味了,就像一些漂亮但無底蘊的女生,只有經歷了充分搖青和晾置的茶葉,才能泡出一杯優質的鐵觀音,歷經六七泡仍香有回甘,萬家春說,在他們行內人眼里,嘴里覺得香不算真香,一杯好的茶喝下去,要香氣持久,有清香從脖子與喉嚨中返上來才算真正的極品鐵觀音。
在搖青之后,就是包揉的過程,依然要依賴茶農的準確判斷、這一過程是將搖青并晾置好的茶葉以干布包好,使用機器揉捻機祛除茶葉中多余的水分,包揉的過程也要經歷數次,每一大布包里的茶葉,大約有40斤。
在這之后,工序就快很多,包揉好的茶葉,再經歷初焙、初包、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就能制成成品。也就是說,第一天采到的鮮嫩茶葉,第二天就剩下大約含水量約3%的鐵觀音茶。雖然都是農作物飲品,但是要喝上最新的葡萄酒,我們都知道,至少要等一年呢。比起來,茶葉真是快多了,但沖一泡茶葉,讓滿室充滿的香氣,可比酒氣讓人沉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