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文化是茶文化的一個分支。茶館文化是商業經濟、市民社會得到發展,人們經濟和社會交往加強的結果。唐宋以來坐店式茶飲業即茶館的形成與發展,是與商業交往、市民社會的發展相聯系的。
茶館在唐宋形成后一直同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宋元明清茶館文化的多姿多彩,建立在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的基礎上。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商品經濟和城市經濟的繁榮,就沒有中國的茶文化。中國在近代社會走向東西方文明撞擊的過程中,自成豐、同治年間南京路最早的一洞天茶樓建立以來,茶館業的發展明顯是同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是同步的。在茶館內進行各種商業活動、人際交往、信息往來、百業雜處,成為茶館的主要內容。
在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間,除了旅游業的少數茶館外,茶館文化日趨衰退。這毫不奇怪,茶館文化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石而發展的,商品經濟的衰落自然迫使茶館文化的衰落。反之,當改革開放的大趨勢促使商品經濟重新啟動時,茶館與茶館文化也應運再生。
中國的茶業與茶文化工作者正當此時發揮了他們“人和”的作用,多方面創造性地推動了茶文化在新時期的發展,也促進了茶經濟與茶科技的進步。具有中國特色的各類茶館、茶樓、茶坊,雨后春筍般地布滿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再度成為市場繁華的一大景觀。這不是歷史的循環,而是螺旋型的發展,在質與量上都有變化。它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中國茶業與茶文化工作者順應“天時地利”時代潮流,創造地發揮“人和”優勢的貢獻,是一批有奉獻精神的中國茶業工作都的“茶人精神”和兩個文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