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館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在各種各樣的茶樓、茶館、茶園、茶坊、茶莊、茶座、茶室、茶亭遍布城市大街小巷,鄉鎮的遠近村落,茶館文化已與社區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等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上海有共和新路街道的“苗苗茶園”,臨汾路街道的“外來民工茶館”,左江西路街道的“聾啞人茶館”,濰坊街道的“老人茶藝館”,黃浦區少年宮的“小茶人茶藝館”,彭浦新鄰街道的“晚晴苑茶社”等,這些茶館為社區建設作出了貢獻。
2、茶館日益注重內在文化韻味。從茶館的外表裝磺、內部陳設、服務員的服飾禮儀、沏茶技藝、柔美音樂……無處不透出沁人心脾的文化氣息。具有明清風格、古樸典雅的湖心亭茶樓,古色古香兼是庭園式風格的宋園茶藝館,還有那流光溢彩,充滿童話意境或鄉野之風的紅茶坊……,它們放射出無窮勉力,使一群群不論年老年少的茶客都沉浸在濃郁的茶文化中,如北京老舍茶館,讓人親身體會到昔日北京茶館濃濃的古城文化生活情調,正如有的外國游客所說:“如果到北京只去長城和故宮,沒去老舍茶館喝茶,就不算到過北京!”
3、茶道、茶禮、茶藝成為茶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土地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各民族的茶館及其茶道、茶禮、茶藝都有自己的特色。上海都市茶館、江南茶館、北京茶館、巴蜀茶館……都是有自身獨特的吸引力。如最近上海淮海路開了家“吃茶趣茶坊”,它有一檔“四序茶會”節目,由茶坊主人和客人共同參與,大在正四方形條席人坐。在奉上一爐香后,茶會開始,4位司茶手捧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插花款款人席,東面代表春季的青色條桌,南面為表示夏季的赤色桌,西面是白色的秋季,北面是黑色的冬季。24把座椅象征24個節氣,在悠揚琴聲中,司條悠然地燙杯、取茶、沖水,然后均勻斟進小茶盅,分敬給客人。客人聞至樸鼻茶香后,品茗回味。接著司茶按順時針次序轉動,象征四季更迭。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轉,當《梅花三弄》奏完之時,司茶行花禮,送別客人。這在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生活與工作節奏不斷加快的社會,人們在這樣一個寧靜、舒適的茶館,通過茶藝、茶道、茶禮的熏陶,完全將自己融人大自然的韻律、秩序和生機之中,既吃出了茶的真趣味,又徹底得到了放松。
4、茶館成為文化交流的中心。許多茶館都是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書畫展,或組織品茶、評茶、觀茶藝、聽絲竹、吟詩詞等活動,有的還舉辦專家學者的茶藝講座,或進行海峽兩岸的文化學術交流,中日和中韓的茶道、茶藝交流。老舍茶館還辦成為一個民族藝術博覽會,讓各種戲曲、民族文化藝術都有機會到老舍茶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