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戲曲是用茶葉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清代上海最早的戲院“三雅院”吃茶帶看戲,實際上仍是茶館,每天下午才搭臺演昆劇等戲,茶館兼營戲曲是其功能延伸,老茶館常依靠評彈演出來吸引茶客。
任伯年入室弟子、畫家俞達夫從揚州老話“早上皮包水,午后水包皮”中得到啟發,在九江路“洗清池”浴室隔壁開了文明雅集茶館,當年一批文人、書畫家喜歡到此雅集,煮茶論藝事。著名燈謎社團“萍社”常借此地舉行活動,茶座間懸掛著燈謎,給尋常的茶館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藝術色彩。棋盤街廣式茶館同芳居的粵式點心蝦餃、蛋撻和潮汕功夫茶小有名氣。這里還有一種叫“摩爾登”的進口糖果形如圍棋子,色淡紅淡黃,據說西方“茶花女”最愛吃。南社奇才蘇曼殊十分景慕“茶花女”,自然也成了這里的熟客,每次回家少不了帶上幾瓶“摩爾登”糖。蘇曼殊的許多詩文是在此品茶時抒發寫就的。
從前老茶館對聯頗多,上海八仙橋老虎灶老板曾請人撰過一聯:“灶行原類虎,水勢宛噴龍”。滬上書家洪丕謨先生曾書錄過茶館妙聯兩對:“來不請,去不辭,無拘無束方便也;煙自抽,茶自酌,說長說短自由天!绷硪宦摚骸八拿娼钥,坐片時間何分你我;兩頭是路,喝一盞各自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