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日常飲用以飲涼茶最為適宜,用黑茶沖泡的涼茶口感甜純,特別解渴,且不餿變,在夏天,飲用一杯這樣的茶比任何其它冷飲都管用,既解渴,又保健。
家庭常備黑茶,有備無患,尤其是陳年老茶,因為它是一味良藥,且無任何副作用,在急需之際用上它,你會感到它在你的生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除以上幾種之外,藏族同胞習慣于將緊壓茶調制成酥油茶飲用,惟對緊壓茶的愛好有所不同,拉薩一帶愛喝四川的康磚和云南的緊壓茶,昌都地區則愛喝四川的金尖。他們調制酥油茶時,先將磚茶搗碎,放在鍋內煮沸,濾出茶法,倒入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打茶桶內,再用一個特制的攪拌工具插入茶碗,就可飲用。牧民在外出放牧時,也有把磚茶搗碎放入一只小土陶罐內,加入清水、食油和奶子煮沸,再用竹棒不斷攪拌,使之相互混合,然后倒出飲用。這種茶,藏族稱其為奶茶。在平時,亦有一些藏族家庭,采用比較簡單的飲用方法,只將磚茶搗碎,放上清水,加些鹽巴,而后煮沸10多分鐘,再慢慢攪拌幾下,待茶法充分浸出后,即可倒入茶碗飲用。這種茶,藏族同胞稱其為鹽茶。不過,逢年過節,一定要調制酥油茶,美美的喝上一頓。
往在內蒙古的蒙古族兄弟,特別是那里的牧民,最愛喝緊壓茶。不過錫林格勒盟和伊克昭盟的牧民大多愛喝青磚茶,烏蘭察布盟、巴顏淖爾盟的牧民以及呼和浩特的回民,最愛喝黑磚茶。雖然內蒙古各地喝緊壓茶的方法略有不同,便大多數牧民的飲用方法是先將磚茶劈開砸碎,然后抓一把放入鋁茶壺內,再加上清水煮開,然后加入奶子和食鹽,經少許攪拌,即成為咸奶茶,供一日早、中、晚三次飲用。
新疆各兄弟民族,雖然大都喜愛喝緊壓茶,但對緊壓茶要求不一,以致飲用方法不一樣。維吾爾族兄弟主要飲用的是茯磚茶。不過,南疆地區的做法是將茯磚茶打碎,投入長勁銅茶壺內,再加入少許研細的桂皮、丁香、胡椒等佐料調味,爾后加上適量清水煮沸,調成香茶,與一日三頓飯共飲;北疆地區的做法是將茯磚茶打碎,投入鐵鍋,加清水適量,煮沸后再加入鮮奶或奶疙瘩以及少量食鹽,調制成奶子茶飲用。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茲別克族等同胞習慣于喝米磚茶。其做法是先將米磚茶打碎,投入壺中,加入清水,在火爐子上烹煮成濃茶汁,然后將濃茶汁注入茶碗,加上少許食鹽和適量奶皮子,最后沖上剛燒沸的開水,使之成為咸香可口的奶茶,即可飲用。有時,他們也喝不加食鹽和奶皮子而放方糖的甜茶。回族兄弟主要飲用茯磚茶,也有喜歡喝黑磚茶的。方法是將磚茶搗碎成小塊,放入壺中,加入清水,煮沸3——5分鐘,即可飲用。這種茶,回族兄弟稱其為喝清茶。不過,也有喜歡唱奶茶的。如果是喝奶茶,那么,只要將上述已煮開的清茶,注入已煮好的牛奶中,再加些食鹽后就成了。
綜上所述,緊壓茶的飲用方法,與其它眾多的飲用方法相比,至少有四點不同:一是飲用時先要將緊壓成塊的茶葉打碎;二是要用烹煮的方法;才能使茶汁全部浸出;三是烹煮時,大多加有佐料,采用調飲方式喝茶;四是沖泡飲用要用高溫水。
緊壓茶的飲用,至今仍沿用我國古老的傳統飲茶方法。據三國魏張揖《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碑敃r餅茶的飲用方法是:“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绷硗,還要“用蔥姜芼之”,以調和茶味。到了唐代據陸羽《茶經》記述,雖然當時茶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之分,但飲用時粗茶要先擊細,散茶要先干煎,末茶要先炙培,而餅茶則需搗碎,然后入瓶中,注入開水烹煮,方可飲用。至于調料,比三國時更多,還有用紅棗、薄荷的。只是到了宋代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餅茶、團茶等緊壓茶已為散茶所替代,從此茶葉飲用方法亦由沖泡替代烹煮。人們為追求茶的“本葉”,“清飲”之風也逐漸代替了原先的“調飲”之習,使飲茶方法發生了一個大的轉變。
但是,一千多年來,這中古老的飲茶方法,仍受到我國邊疆地區兄弟民族的喜愛。這種傳統的飲茶習俗,仍為我國邊疆地區兄弟民族所保留,只不過是現今的緊壓茶加工藝,以及飲用方法,有所改進與創新罷了。
目前,我國生產的緊茶壓大多為磚茶。由于磚茶與散茶不同,甚為緊實,所以,用開水沖泡難以浸出茶葉,飲用時必須先將磚茶搗碎,在鐵鍋或鋁壺內烹煮才可。而且,有時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另外,飲緊壓茶的兄弟民族,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內蒙古一帶,屬高原地帶,氣壓低,燒水不到100攝氏度就沸騰,如果用沖泡法泡磚茶,茶汁更不易浸出,這也是緊壓茶為什么不能用沖泡法,而需要用烹煮法才能飲用的原因之一。只是由于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風習不同,才使緊壓茶的調制方法有所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