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白琳工夫”的現狀以及變遷也無法準確的獲悉。在“白琳工夫”的悠久歷史中,白茶改制紅茶的這段變革對于“白琳工夫”應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白琳工夫”紅茶,興起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前后,迄今約有150多年的歷史。初用普通茶葉制造,1926年至1928年間,資本雄厚的南、廣幫(南幫指的是閩南資本家金泰等,廣幫指的是廣東資本家廠泰等)在白琳開設茶館,收購紅茶,本地茶商則以包裝精制獲得蠅頭小利。起初人們都認為白茶與普通茶樹不同,葉厚、有絨毛,無法揉軟發酵,縱能改制紅茶,價格也遠不如銀針。
“可是一次巧合的機遇卻意外開辟了‘白琳工夫’的新時期。”。1930年,白茶停止收購。當時福州高豐茶行經理吳少卿選購一些安徽祁門紅茶,正在開箱檢驗,福鼎合茂智茶行老板袁子卿在場,品其茶味醇香芬芳,色澤鮮紅似桔,比福鼎“白琳工夫”(紅茶標)尚勝一籌,袁子卿認為這和品種土壤氣候有關,閩茶望塵莫及。事有湊巧,袁子卿回到福鼎時,有一翠郊茶販名為吳德康,收購的白茶青賣不掉,未加細心管理,堆在一起發熱變紅,想冒充紅茶出售,袁子卿見其色澤近似祁紅,遂悉數收購并自行提取大白茶鮮嫩葉料試制。他先將白毫茶青放在日光下曬到六七成干,用手揉軟,搓成一團團,置于茶簍內,蓋以布袋,發酵三小時,抖散三小時,抖散曬干,按工夫茶操作過程,精制五十二箱,運到高豐茶行,外商一經鑒別,立時成交,得價比紅茶標高一倍。白茶改制紅茶的高利潤刺激了上海華茶公司,于是1934年派人來白琳監制,定名為“桔紅”,此為白茶改制紅茶的開端,它的品質特征代表“白琳工夫”高級茶的獨特風格,在國際市場大受歡迎。“白琳工夫”紅茶,以得天獨厚的外形,幽雅馥郁的香氣,濃醇雋永的滋味,占領了國內外市場,中外茶師謂之“秀麗皇后”,并以“白琳”和“祁紅”相拼配,而在國際市場上稱雄。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全國工夫紅茶評比中,“白琳工夫”以獨秀外形,香高持久等特點,榮獲季軍。
抗日戰爭暴發前,福鼎茶葉總產量曾達三萬多擔,但茶葉生產與國際市場的興衰息息相關,百年來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產銷情況起落無常。解放前夕,總產下降為一萬擔,直到解放后在政府的重視下,才獲得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