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別名胡進四)者,試制紅茶成功,經過廣州運銷西歐。深受歡迎,以后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并且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都漸云集坦洋。坦炒工夫名聲就不脛而走,自從光緒六年到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余年,埕洋工夫年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為3萬余組。坦洋街長一公里,設有茶行達36家,雇工3000余人,產量2萬余擔。收條范圍上到政和縣的新村,下到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有七、八個縣,成為福安主要紅茶產區。后因為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到50年代中期,為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后建立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與福安茶廠,實行了機械化制茶,引進并繁殖了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優良茶樹品種,到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造歷史最高水平。后因為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余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