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工夫能夠成為閩紅三大工夫之一,其歷史悠久,道路忐忑曲折。在文書記載中政和工夫有“香似祁紅勝似祁紅”的說法。那么,政和工夫在歷史進程中與祁門紅茶有何關系呢?
政和工夫歷史
18世紀中晚期紅茶工藝開始流傳,也傳到了政和。1826年,遂應場葉氏人家用仙巖山的小葉茶改進煙熏工藝,以萎凋、發酵、烘炒制作出了一種口感鮮甜的紅茶,運到武夷山下販賣,外地人也一直當武夷茶收購。到了1874年,江西客商趙某買了一批茶,發現這種無煙的工夫茶十分獨特,于是,到遂應場大力倡制,并為茶取名“遂應場仙巖工夫”。
政和工夫與祁門紅茶如何“相遇”
當年,茶運到福州市場大受歡迎,一時聲名鵲起。有個安徽黟縣人,在福建做官,當年罷官,看到“遂應場仙巖工夫”十分暢銷,便把工藝帶到安徽祁門,1875年祁門紅茶誕生,祁門紅茶與政和工夫有傳承的關系。
1876年,政和鐵山人魏春生家發現野生政和大白,以壓條法大量繁殖。到1879年,遂應場人葉滋翔以政和大白茶試制,工夫茶品質提高,正式定名為“政和工夫”,后與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并稱“閩紅三大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