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貪戀茶葉的香氣與滋味,“蒸青”即以熱氣煮蒸方式將鮮茶所含各種香與味的成分保留下來,以供享受;“炒青”技術的價值在于,高溫急炒,一則將那些低沸點的芳香物,比如青草氣(日本茶里淡淡的“海苔味”即此種物質)給揮發掉了;同時,炒的過程本身,又重新進行了物質轉化與聚集——香氣與滋味,由此更上新臺階。科學測定表明,茶葉鮮葉所含香氣成分種類不多,約50種;而經過制茶程序之后,綠茶香氣成分可達110種——綠茶工藝,其實主要也就是各種手法的“炒”而已;而紅茶則可達325種。茶葉香氣成分的這種躍進,其核心性技術的突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看來,關鍵當然是“炒青”。
為什么中國出現了具有革命性價值的“炒青”技術,而日本直到現在還固守“蒸青”技術?魯成銀說他相信,這種變化背后一定是中國人感覺系統的變遷——而這種變化的動力何在,魯成銀說他其實沒有答案。不過,動力雖無可找尋,但從結果上看,“炒青”的出現,打開的是中國人尋找茶葉多元感覺的空間,唐宋貢茶所“規定”的香氣與滋味規格,不復約束。中國人的茶感受系統,自此不僅別開新面,也漸次升級——開始進入到發現并認識各個茶種的特殊性,并尋找與之匹配的制茶工藝階段。飲者與茶種,經制茶程序,開始尋找互動關系。
對于茶葉而言,科學的分析仍然最具解釋力。明朝之后,“炒青”技術廣泛使用,魯成銀描述說它后來逐漸形成兩個縱深發展的路向:一是由綠茶到黃茶與黑茶,其間的關鍵,是黃茶經過殺青(炒青即為殺青的一種)之后,經過一個“悶黃”過程,將茶葉輕微發酵,然后干燥;黑茶則將“悶黃”變為程度更重的“渥堆”發酵,香氣與滋味又有一變。二是由綠茶而發展出白茶、青茶(烏龍茶)與紅茶,這其間的技術關鍵是“萎凋”——古人將其描述得十分有詩意:三分紅七分綠。茶的鮮葉經過一個自然的水分蒸發過程,即萎凋,這同樣是一個發酵過程。這道工藝加重一些,如“搖青”,則將制成烏龍茶;程度更深,用力揉捻,促使茶細胞破碎,即成紅茶。魯成銀用茶葉科學概念描述:綠茶黃茶黑茶一路,是濕熱氧化;而綠茶白茶烏龍茶與紅茶一路,則為酶促氧化。
炒青,是指在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另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并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淡青是制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蒸青綠茶是指利用蒸汽來殺青的制茶工藝而獲得的成品綠茶。蒸青綠茶的新工藝保留了較多的葉綠素,蛋白質,氨基酸,芳香物質等內含物,形成了“三綠一爽”的品質特征,即色澤翠綠,湯色嫩綠,葉底青綠;茶湯滋味鮮爽甘醇,帶有海藻味的綠豆香或板栗香。由于炒青綠茶居多,湖北恩施玉露、仙人掌茶等是僅存不多的蒸青綠茶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