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老上海風情舊景之一。清末,滬城內外,南市北市、沿河傍橋、十字街頭茶館遍布,茶客如云,茗香醉人。有人認為茶館這種稱呼多見于長江流域;南方兩廣之地多稱茶樓。各地更有茶肆、茶寮、茶屋、茶室、茶坊,叫法各異。舊上海茶館多以樓、館、園、閣、居、社之稱。茶館題名亦雅,如:秋月樓、碧玉春、鵬飛白云樓,江南一枝春、品泉樓、香雪海等頗具詩情畫意。
據說,上海灘最老的茶館大概是咸豐元年(1951年)。清同治初年滬上茶館開始興盛,著名老茶館麗水臺建于洋涇浜三茅閣橋邊,高閣臨流,背靠東棋盤街,坐落于青樓環繞之中,當年茶座間有“繞樓四面花如海,倚遍欄桿任品題”之句,成為文人雅士、富紳闊少流連之地,有歌詠道:“茶館先推麗水臺,三層樓閣面河開,日逢兩點鐘聲后,男女紛紛雜坐來。”晚清廟園均設茶肆,舊時滬城有“城中廟園茶肆十居其五”之說。尤其在城隍廟附近茶館叢集,有鶴亭、船舫廳、樂圃閬、群玉樓等十余家。其中,西園湖心亭是南市茶館的代表,這西園原來是豫園故址,湖心亭筑于清乾隆四十九年,由大布商祝韞輝等人集資建樓于老廟九曲橋旁荷花池中央,嘉道年間是青藍布商賈聚會之地,咸豐五年改為也是軒茶樓,樓內花梨木茶幾、云石臺面老紅木圓桌、蛋圓形紅木凳、名人字畫布置甚雅,暑中坐飲,荷風徐來,清香拂面,飲者塵心頓濾,兩腋生風,龍井、碧螺芬芳欲醉,申江品茗消夏勝處也。
19世紀60到70年代,上海大馬路(今南京東路)、寶善街(今廣東路中段)、四馬路(今福州路)一帶茶館林立,有一壺春、桂芳閣、閬苑第一樓、升平樓、菁華樓、一洞天等,當時滬人把去寶善街上松風閣茗飲列為滬北十景之一。而光緒初年,滬上三勝樓、開東樓、玉川品香社這類茶館內有二八妖姬、高髻盤云陪人調笑,那是走了茶味的東洋茶館以色情招攬客人的場所。舊時南京路上,老茶館五云日升樓位于浙江路口,西對面是易安居茶館,后來廣東商人把它買下后開先施公司;易安居南對面是陶陶居茶館,郭家盤下后改為永安公司。著名茶館青蓮閣的前身是華眾會茶園,舊址在現外文書店。當年樓上賣茶,樓下百戲雜呈,有西洋鏡、哈哈鏡、幻燈片、珍禽異獸等供人參觀。有人統計,清宣統元年(1909年)上海約有茶館64家,到民國8年(1919年)增加到164家。民國以后至抗戰時代的孤島時期,滬上茶館業逐漸走向衰落,一些晚清極負盛名的老字號茶館因門庭冷落紛紛關門,但數量增多的小茶館及“老虎灶”式的平民茶館仍能吸引不少社會底層的茶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