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朋友邀請喝茶,一起去了虹橋盛世蓮花廣場一家叫葉露滋華的茶室,沒想到在那里卻看到了茶月餅。
本以為,茶月餅大概還是月餅,只不過月餅的餡子和皮與茶沾上一點關系,沒料到打開以后竟然看不到月餅的內容,完全是茶,它是把普洱茶做成了月餅。我并不認為這是店家的“狡猾”,為他們的“離經叛道”而憤懣,相反從他們的創意中聞到了縷縷清香。 作為流傳千年的中華習俗,月餅不僅僅為了飽口福,它還承載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期盼人團圓、家平安、國昌盛。但時下,有一個現象值得我們思量,中秋賞月吃月餅仿佛成為人們一道難解的心結:一方面它是數千年中華民族的古老習俗,是一種文化禮節,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賞月吃餅,思念親人,思念故鄉,表達親情友情;另一方面,隨著時光演變,它所承載的外在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月餅的形式越來越繁復,越來越沉重,且有點變味。如前些年,月餅就有一種背離主題的夸張,本末倒置時有發生,月餅禮盒里配有高級煙酒,人參燕窩,甚至完全不沾邊的金幣、高級打火機等,許多食客買櫝還珠。
時代進步了,我們對節日內涵的理解也應與時俱進。民眾對月餅不僅有外觀多樣化的需求,更有內涵充實的需求。配方科學合理,外觀溫馨創意的月餅,應該是我們享受美食和表達禮數的更高境界。
竊以為,禮數有時就像秦少游給蘇小妹的情詩所描述的;“兩情若在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如果心在,情義在,就不必集中在節日軋鬧猛。只要你喜歡,隨時可以買,可以吃,尤其像鮮肉月餅,一年四季都不斷,趁熱吃,反而更美味。
在現實生活中,月餅有時會成為一種“累”,表達親情或友情自然要“互動”,要禮尚往來。送來送去,月餅就成了積壓產品。月餅這種口味濃郁的食品,食多會膩,多嚼無味,而棄之又可惜,所以出新出奇才能長久吊人胃口。
茶月餅不一定是完美的,但對開拓食品創新思路不無啟發。普洱茶做成月餅狀,不僅沒有保質期困擾,可以較長時間保存,且茶品仍屬食品大范疇,并未完全走調。葉露滋華的茶月餅還有一個很溫馨的附件,里邊配了一對據說緬甸產的平安玉扣,其實就是外圓內通的玉佩。如果不需要,可以拒絕配套,只不過多種選擇而已,這樣就比較人性化,消費者也容易接受。在金秋佳節即將來臨之際,期待寄托著濃濃人情、鄉情的中秋習俗變得更加有趣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