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傳統的茶葉品種是綠茶,制作比較簡易,只有殺青、搓揉、干焙三道工序,茶農家家戶戶都可以生產。然而,生產“工夫紅茶”就沒那么簡單了。制茶過程分為初制和精制:經過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四個步驟,使新鮮茶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適度氧化,做成有條索的紅毛茶,保持芽葉完整,紅色紅湯。然后,再經過篩分、切斷、風選、揀剔、復火、勻堆等工序,分成各級的商品茶。坦洋工夫茶嚴格拼配取料,確保“色艷香濃,鮮純清甘”的品質,即外形條索圓緊勻直,色澤烏黑油潤,葉底色佳耐泡,湯色紅艷明亮呈金黃色,有桂花的濃郁芳香,滋味鮮濃、醇厚、甜和。既適于清飲,又宜于“調飲”,調和糖和牛奶。坦洋工夫紅茶,以小葉種為原料茶精細加工而成,其外型細長勻稱,帶金毫,色澤烏黑,當地茶農也稱“烏龍”、“烏茶”。“坦洋工夫”茶制作工藝流程如下:
1、采青
春茶一般在谷雨后開采至立夏后七天左右結束。夏茶在夏至前后,秋茶在立秋采摘。采摘的嫩度對工夫茶質量影響頗大,過嫩則成茶香氣偏低,滋味較苦澀;過老則味淡,成茶正品率低。及時采是寶,過時采是草。茶葉的采摘講究時間,“采茶其時,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采茶最佳時間是中午,這個時候茶葉上的露水剛被蒸發。標準采法是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鮮葉要求芽葉肥壯、不帶魚葉和鱗片,無病蟲傷害、無異雜、無損傷,嚴格實行分批、分品種、及時付制,保持鮮葉的新鮮度。
2、萎凋
有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雨天則用加溫萎凋)它是形成茶香味的基礎,萎凋的過程是鮮葉生理失水的過程。以室內自然萎凋較佳,有利于提高萎凋質量,但限制條件較多,目前大多采用萎凋槽萎凋。萎凋室要保持通風良好,槽體內溫度一般控制在20-30℃左右,具體溫度和風量的掌握依據鮮葉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則為“先高后低”;萎凋的攤葉厚度一般為10-15厘米,每隔20-30分鐘翻葉一次,以獲得茶葉萎凋均勻一致。一般萎凋時間4-6小時,萎凋葉葉質柔軟,手捏成團,松手不易彈散,嫩梗折之不斷,葉面失去光澤,色轉暗,青草氣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減重率達38-40%,為萎凋適度。
3、揉捻
其目的一是將青葉揉捻成條索;二是通過揉擠出茶汁,使之凝于葉表,有利于內含物的混合接觸和一定程度的轉化。其方法:采用55型或大型揉捻機,揉捻室避免強光直射,室內溫度宜低,濕度宜稍高;采用輕壓長揉的方法把茶葉搓揉成條狀,時間掌握在60分鐘左右,使茶葉的成條率達到85%以上,細胞破損率達80%以上,茶汁溢出不滴流,使之條形緊結,初步形成其成品外形特征。
4、解塊
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團,降低葉溫,使葉內某些有效成份不致因受熱劇變,干燥后可減少團塊。使用解塊機械會影響到高檔茶的條索外形,因此“坦洋工夫”茶以手工解塊效果為佳。
5、發酵
發酵是工夫紅茶加工的獨特階段,也是茶葉品質形成的關鍵環節。它使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充分氧化,形成紅茶色、香、味的品質特征。紅茶的發酵實際上從揉捻時就開始,因此揉捻時室溫宜低。發酵溫度控制在25-28℃,空氣濕度一般要求80%以上,空氣流通,使氧氣供給充足,發酵充分均勻,整個發酵過程一般維持2-3個小時待發酵葉青草氣消失,自然釋放出桂花香、果香,葉色呈鮮明的銅紅色為適度。
6、干燥
目的是在熱能作用下,終止繼續發酵,蒸發多余水份,散發青氣提高香氣,使茶葉形狀固定下來,達到毛茶成品要求烘焙干燥,分水焙、復焙、燉火。揉葉經散解后,進行水焙,至六成干,薄攤晾索,以利茶梗水分散發。然后高溫復焙。經揀剔將梗、片和成形不了的茶條除去,最后加焙燉火,即低溫久烘,溫度由高到低,燉火時間約8—10個小時。采用焙籠烘焙或烘干機干燥,掌握“高溫初烘,低溫復火”的原則,初烘溫度掌握在110-120℃,攤葉厚度2-3cm,每隔5分鐘翻拌一次,足火后成品水份控制在7%以下。
7、精制
毛茶通過復火、滾圓篩、抖篩、平圓篩、風選、撩篩、緊門、揀剔等精制工序,根據茶條粗細、長短將茶葉分為本身、圓身、輕身及片茶、碎茶、末茶等4路或5路,然后分路加工,形成條索緊細、外形勻齊美觀,凈度良好的外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