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四年(1371年),當地茶農從野生叢林中發現一株神異的古茶樹,遂將母本原株移到家園,經悉心培育分離選育出有性群體小葉種。
該茶樹為灌木型,樹高2米左右,樹勢半披張,分枝適中較密,枝條細小;葉中型,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葉呈水平著生,葉平均長8.8厘米,寬為3.5厘米,葉面多隆起,葉色綠或淡綠,有少數呈紫紅色,芽葉茸毛稀少,多數屬于中葉類,一般大葉類占30%,中葉類占60%,小葉類占10%左右;花型尚大,花萼5片,花瓣6-9瓣,柱頭多數為三分叉,雌蕊高于雄蕊,子房較大;育芽能力較強,芽頭密度大。在一般條件下,三月中下旬萌芽,四月上旬開始采摘,全年生長期220天,枝繁葉茂萌發四至五輪次。可從清明一直采到秋末白露,時歷三春,平均畝產鮮葉近350公斤。該品種具有耐酸、耐寒、耐旱、耐瘦等遺傳特性,又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易栽培好管理的栽培特點,所以有史以來福安茶鄉遍蒔小葉種菜茶。因為這種茶樹葉大如菜葉,所以當地人就稱之為“菜茶”,即如今人稱的“坦洋菜茶”。
外形條索緊細勻直,葉色潤澤,凈度良好,毫尖金黃,香氣高銳持久,滋味濃醇鮮爽,醇甜、有桂圓香氣,湯色紅亮,葉亮紅明。“坦洋工夫”紅茶的制作過程,將注重保留其傳統“坦洋功夫”紅茶的品質特征,在此基礎上經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檔次,以適應市場對高檔紅茶的需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坦洋工夫”紅茶的生產工藝主要包括鮮葉采摘、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精制等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