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是我國著名的內銷綠茶,以原料細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長而聞名。產于河南信陽車云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卷曲形,葉片發黃。
信陽產茶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茶園主要分布在車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霧山、震雷山、黑龍潭等群山的峽谷之間。這里地勢高峻,一般高達800米以上,群巒疊翠,溪流縱橫,云霧頗多。清乾隆年間有人道:“云去青山空,云來青山白;白云只在山,長伴山中客。”這里還有豫南第一泉“黑龍潭”和“白龍潭”,景色奇麗,詩人贊曰:“立馬層崖下,凌空瀑布泉。濺花飛霧雪,暄石向晴天。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這縷縷之霧滋生潤育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制作獨特風格的茶葉,提供了天然條件。
信陽毛尖風格獨特,質香氣清高,湯色明凈,滋味醇厚,葉底嫩綠;飲后回甘生津,沖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長久的熟栗子香。 欲得毛尖獨特風格,須知細采巧烘炒。采摘是制好毛尖得第一關,一般自四月中、下旬開采,全年共采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兩三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葉或初展的一芽二葉制特級和一級毛尖,一芽二三葉制二三級毛尖,芽葉采下,分級驗收,分級攤放,分級炒制。攤放的地方,要通風干凈,攤葉厚度不超過五寸,攤放時間不超過十小時,鮮葉經攤放后,進行炒制,分生鍋和熟鍋兩次炒。炒生鍋的主要作用是殺青并輕揉。鮮葉投入斜鍋中,每次投葉750克,用竹茅扎成束的掃把,有節奏地挑動翻炒。經3-4分鐘,葉變軟時,用掃把末端掃攏葉子,在鍋中呈弧形地團團抖動,使葉子初步成條。炒熟鍋是用掃把呈弧形來回抖動,予以緊條和理條,使茶葉外形達到緊、細、直、光。然后將茶葉攤放在焙籠上,約經半小時,再放到坑灶上烘焙。直至成品
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壤條風味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無與倫比.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信陽毛尖在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名茶優質獎狀;1959年被列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再次被評為國家、部級優質名茶;1985年被選送到全國優質農產品展評會展出。銷往國內20個省區以及日本、德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余個國家,深受歡迎。
8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足以證明她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一座青山豎起一道風景,一潭碧水蘊含萬般風情”概括了信陽的山青水秀與人杰地靈。那里集奇峰怪石、珍木異獸、云蒸霧繞于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和自然保護區雞公山,是全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有著“云中公園”之美譽。距信陽市西6公里的南灣湖,更以湖寬、水秀、島多、林茂的特色令人向往、引人入勝。
信陽毛尖茶主產區為“五云兩潭和一寨”,均在信陽縣西南部深山區。山上山巒疊翠,云霧彌漫,清溪潺潺,土肥茶香,風光無限。王延世在《游白龍潭記》中描寫道:“扶掖至潭右一巖如廣,大石離列可座而飲食,敲石火溫所攜酒,炙烹蚧茗,色味俱絕。”還有詩人樊鵬有詩云:“我隋振鷺侶,西眺開愁顏。舉酒啜佳茗,極賞暮言還。”可見詩人游覽名勝,不忘以茶助興。
信陽毛尖屬于鍋炒殺青的特種烘青綠茶。茶葉形狀屬長條型,干茶色澤翠綠或綠潤;湯色屬淺綠型,湯色、葉底均呈嫩綠明亮;香氣清香型,并不同程度表現毫香、鮮嫩香、熟板栗香;滋味具有濃烈型和濃醇型特征;內含物質豐富,滋味濃醇鮮爽、高長;葉底芽葉完整,勻稱。
信陽毛尖這朵奇葩,能經久不衰,名揚古今中外,與那里的民俗風情、名山、名寺、名水,以及詩歌、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難解之緣,也因此構成了信陽特有的茶文化。
一、干看評外形
首先,用雙手捧起一把茶葉,放于鼻端,用力深深吸一下茶葉的香氣。一是看是否具有熟板栗的香氣;二是辨別香氣的高低;三是嗅聞香氣的純正程度,凡香氣高、氣味正的必然是優質茶。
其次,抓一把茶葉平攤于白紙上,看一下干茶的色澤、嫩度、條索、粗細。凡色澤勻整、嫩度高,條索緊實,粗細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葉。
二、濕看識內質
濕看,就是開湯審評。開湯俗稱泡茶或沏茶。一般先取茶葉3-5克,放入白色瓷杯中,然后沖上滾沸適度的開水200毫升左右。開湯后,應先嗅香氣,接著看湯色,先嘗滋味,后評葉底。
(1)嗅香氣
茶葉經杯中沖泡后,立即傾出茶湯,將茶杯連葉底一起,送入鼻端進行嗅香,凡聞之茶香清高純正,使人有心曠神怡之感者,就可算得上好茶 。
(2)看湯色
看湯色應及時進行。一般在茶葉沖泡3-5分鐘后,傾出杯中茶湯于另一碗內,在嗅香氣前后立即進行。凡屬上乘的茶葉,湯色以淺綠或黃綠為宜,并要求清而不濁,明亮澄澈。
(3)嘗滋味
滋味是靠人的味覺器官來區別的。一般認為,綠茶茶湯濃醇爽口,屬上等綠茶;如果平淡澀口,多為粗老綠茶。
(4)評葉底
評判茶葉經沖泡去湯后留下的葉底,看老嫩、整碎、色澤、勻雜、軟硬等情況以確定質量的優次,同時還應注意有無其他摻雜。